💞林思偕醫師的分享文:
世界進化太快,我最近感覺,漸漸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了。
我依然好為人師,卻開始分不清學生看我的眼神:是尊敬,還是隱隱的同情?
不是他們討厭我,而是我們的頻率不同。他們的聚會不再邀我,學生見我開口,便巧妙「敬遠」——不是疏離,而是怕聽到那句「我們那個年代……」。
當我熱切想分享「經驗」時,才驚覺,年輕人不見得需要它。他們看我,像在預告人生:一部太寫實、太悲情的片子。沒人想被提醒:「喂,你遲早會變成這樣」。
的確,我的知識在他們眼裡已落伍。掏出聽診器時,他們的手機已刷過三支短片。我說:「慢工出細活。」他們回:「抱歉,沒時間耗。」
他們的世界,是永不暫停的影音馬拉松:社群裡簡訊代替對話,派對、露營、咖啡廳聊AI,老人若闖入,便集體靜音,「小心,他又要開始了」。
老人說的話太真實,會刺傷夢想。他們要的不是忠言,而是中聽的鼓勵。你倚老賣老,他們覺得你佔盡便宜。
或許,我的年代是醫療的「洪荒紀」:沒有電子病歷、手機或網路,只有圖書館的紙張味。我影印論文,逐字啃讀;QOD值班無上限,隔天無假,勞基法還在夢裡。
用水銀血壓計親測,抽血、打點滴、刷抹片、查糞便潛血——檢驗稀少,藥物有限,病人期待簡單。我在顯微鏡下檢視體液,彷彿與他們更親近。God bless them。
那時的「理學檢查」,如今被影像診斷取代;手寫病歷的血淚,變成滑鼠的「複製貼上」。沒有UpToDate,只能翻書,或讓病人當教科書。沒有「學習護照」,卻不知穿刺過多少臟器....
年輕人傾向忽略老人,不是惡意,而是歷史的必然。他們用5G奔馳,我還在56K的回音裡。
但別忘了:當世界越快,慢下來的人越珍貴。
當眾人追逐速度,慢行者才能捕捉細節——醫學的靈魂,就藏在那裡。
AI幾秒剖析病歷,我卻堅信床邊聽診:心跳背後的恐懼、脈搏間的猶豫,那些是演算法還沒學會的韻律。這份「慢」,不是落後,而是對生命的深度凝視,任何程式都無法複製。
執業三十年,此刻,新血輪如潮水湧來。數位浪潮賦予他們效率、創新、想像——處處超越我。
我的戰場在縮小,信心產生裂縫。但我學會了:少說話,多學新知,避開會露餡的陷阱,做個成功的「隱形人」。
在他們的時代,我匍匐前進,維持投入,卻不自取其辱。我多麼羨慕他們:明亮的眼睛、青春的活力、更好的工作氛圍。
這是他們的季節,有些東西永遠失去了,我不懊悔——因為未來,總有更多期許。
在醫學生聚集的會議桌旁 , 我仍想拉一張椅子加入他們。不是分享過去,而是守望和提醒:當數位洪流淹沒一切時,醫學的靈魂仍在床邊,等著他們慢下來去發現。
並告訴他們 ,我還沒打算要退出 。我依然深愛醫學,並希望他們像我一樣愛它。有一天,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醫學裡我從未見過的風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