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 2025

有些東西不必修到完美,有點裂痕才是人生


這是我阿公生前最愛講的一段往事,關於一隻破碎的陶碗、一位道士的預言,以及我們家族三代人的命運牽絆……


我阿公年輕時在鹿港開了一間小小的工藝品店,專門修復古物陶瓷。199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很多人把老家舊物拿出來變賣,他的生意也因此好了起來。


有天,一位穿著樸素的老先生拿著一只佈滿裂痕的青花陶碗來店裡,說這是他家族世代相傳的容器,希望阿公能幫忙修復。阿公一看就皺眉——那碗裂得徹底,幾乎不可能復原。但老先生誠懇地說:


「這只碗裝過我們家五代人的飯,我阿嬤說,只要碗在,家就不散。」


阿公心軟答應了,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用傳統金繼技法一點一點黏合。完工那天,老先生來取碗時卻嘆了口氣:


「師傅,您手藝真好,但這碗……終究是修不好了。」


阿公不解,老先生才緩緩道來:


「這碗是聚氣碗,原本能凝聚家運,但破裂後氣已洩漏。您雖修好了外形,卻修不回它的靈性。」


臨走前,老先生突然回頭說:


「師傅,您人好心細,但您要注意——您這一生,修得了別人的物,卻修不好自己的緣。」


說完便放下修復費離開,留下錯愕的阿公。

那晚,阿公怎麼也睡不著,老先生話中有話。隔天他特地跑到臺南一間老廟找道長求解。


道長聽完後沉默片刻,開口說:


「那位老先生不是普通人,他是來點您的。您這一生會修補無數物件,但您自己的家庭卻會因您追求完美而破裂。」


阿公當時不解其意,只覺得道士說話玄乎。


沒想到一年後,阿嬤真的因為受不了阿公凡事苛求的性格,帶著我爸爸離開了家。阿公從此一個人守著小店,再也沒有結婚。


許多年後,我爸爸長大了,偶然經過鹿港,走進阿公的店裡想看當年母親口中的「完美主義父親」到底是什麼樣子。


阿公沒認出爸爸,只當他是普通客人。那天店裡正好有一隻陶壺修到一半,爸爸隨口說:


「師傅,有些東西不必修到完美,有點裂痕才是人生啊。」


阿公頓時愣住,那語氣像極了當年的阿嬤。


後來父子相認,阿公老淚縱橫,終於明白當年道士說的「修不好自己的緣」是什麼意思——他總想把破掉的器物修復如新,卻忘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需要的是包容缺憾。


去年阿公過世前,把那只他始終沒修完的陶壺給了我。他說:


「這壺是當年那位老先生留下的,他說這叫‘緣分壺’,破了反而能裝更多東西。」


我後來也去拜訪了道長,他說:


「有些東西不是要修到完美無缺,而是要修到‘能繼續用’的程度。人跟人之間也是這樣,與其執著完美,不如學會珍惜裂痕中的光。」


現在這隻壺擺在我工作室的架上,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阿公的話:


「我們講惜物,惜的不是物,是物背後的情。就像這島上的人,不管來自哪裡,有裂痕的歷史反而讓我們更懂得包容。」


也許生命從來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學會在破碎中看見完整。


共勉之。


*網路文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