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4, 2025

諾貝爾獎金還剩多少?

 諾貝爾獎金還剩多少?

 為何一直花不完 (questioning)?


1896年,諾貝爾去世,留下了高達14億的遺產,被用于設立諾貝爾獎。然而,120年過去了,14億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于1896年去世。


當時,留下了3100萬瑞典克朗,折合今天約14億人民幣。


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世紀過去,這筆錢不但沒縮水,反而長成了一個巨無霸基金,連每年頒出去的諾貝爾獎金都只是利息的一部分。


問題來了:別人家的遺產幾十年就散了,為啥諾貝爾的越發富有?


要明白這個事兒,得先知道諾貝爾是什麼人。


他生在瑞典一個沒落的工匠家庭,年輕時在俄羅斯干化工實驗。


那時候他一心想造出更安全的炸藥,結果真讓他搞成了「硝化甘油炸藥」。


從此礦山開采、鐵路修路全靠它,一炮下去省幾百人干的活。


可同樣的東西,軍隊也拿去造炮彈,諾貝爾也因此被罵成「戰爭推手」。


諷刺的是,正是這種罵名,讓他在晚年決定把財富捐出來,獎勵那些「讓人類變得更好」的人。


他不留子嗣,不搞后代繼承,而是寫下遺囑:錢全部用于設立五個獎項,物理、化學、生理醫學、文學和和平。


這遺囑一出,全家炸了鍋,兄弟姐妹跑去法院鬧,說這錢不能這麼花。


瑞典政府也猶豫:一個私人獎項能不能公信?


最后拖了五年,1900年才成立「諾貝爾基金會」,專門管這筆錢和獎項運作。


第一年發獎是在1901年,獎金定為15萬克朗,那時候的15萬,可是教授二十年的工資。


可諾貝爾當初就定了規矩:本金不能動,只能靠利息發獎。


基金會于是像個老會計,死死守著本金,拿銀行利息維持運營。


最早幾年還挺順,利息夠花。


可一戰、二戰來了,經濟亂套、貨幣貶值,基金縮水40%,差點斷糧。


那會兒的獎金都縮水成「安慰獎」了,幾萬克朗,獲獎人拿了連房都買不起。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基金會的人終于悟了:光存銀行不行,得學會讓錢自己生錢。


于是他們改了玩法,從保守型理財變身職業投資人。


1953年是個轉折點,基金會正式被允許投資股票和房地產,還免了稅。


別看只是「免稅」倆字,對長期基金來說就是救命符。


沒有稅,收益全留存;再加上投資多元化,從固定收益轉向股市、債券、房產、對沖基金,錢開始飛速滾起來。


尤其六七十年代,全球經濟復蘇,他們投的全是藍籌股、核心地產,收益穩得嚇人。


到了八十年代,諾貝爾基金已經從當年的幾千萬滾成幾十億。


1987年,他們提前拋售瑞典房產,完美躲過房市崩盤。


九十年代又搭上全球牛市的快車,資產水漲船高。


最厲害的是他們的理財哲學,不追風,不賭運氣,不貪暴利。


基金會的投資準則是:「只投看得懂的,不碰熱的。」


蘋果、谷歌、微軟這些科技股他們投得早,但比例從不超標。


每年固定收益部分要保底3%,發獎金用利息的三分之一,剩下再投。


2020年底,他們的資產已超過50億克朗,獎金也漲到1100萬克朗,折人民幣700多萬。


要知道,1901年才15萬,現在漲了七十多倍。


可諾貝爾基金的成功,不只是會理財,更是一種對「長久」的理解。


很多基金在幾十年里賺了快錢,但死在風口浪尖。


諾貝爾基金會之所以能活120年,是因為它從不追求一夜暴富。


它的目標不是讓錢變多,而是讓獎項一直有意義。


每年的獎金,不能太低,得夠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也不能太高,防止噱頭化,這種自我克制,反而讓它走得最遠。


更妙的是,他們連風險管理都極致謹慎。


戰爭時期,基金會會轉投國債和金條;經濟繁榮時,又慢慢回到股市;危機來臨前總能先收手。


就像一個百年老中醫,看多了生死起伏,早知道該冷該熱。


回頭看,諾貝爾留下的不只是錢,而是一套規則:財富的意義,不在于你花多少,而在于它能不能長久地創造價值。


一個炸藥發明家用死亡換來和平獎,一個理財穩如老牛的基金讓科學家有了光環。


120年,世界換了無數次,但那筆錢還在為人類買時間、買希望。


也許這才是諾貝爾最聰明的地方,他用一筆錢,造了一個永不枯竭的理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