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 2025

祝福您有來自上天的平安、智慧與福氣滿溢

 祝福您有來自上天的平安、智慧與福氣滿溢!💕


  1. Prayer is not a "spare wheel" that you pull out when in trouble, but it is a " steering wheel " that directs the right path throughout.

  1. 祈禱不是一個 “ 後備車胎 ” ,

讓你在遇到麻煩時拉出來用,

祈禱實在是一個 “ 方向盤 ” ,

指引正確的道路。


  2. Why is a Car's WINDSHIELD so large & the Rear view Mirror is so small?   Because our PAST is not as important as our FUTURE.   So, Look Ahead and Move on.

  2. 為什麼汽車的擋風玻璃是這麽大,而後視鏡卻是如此之小?

因為我們的過去沒有像我們的未來這般重要。所以,集中精神

向前看,向著未來前進吧!


  3. Friendship is like a BOOK.   

It takes few seconds to burn, 

but it takes years to write.

  3. 友誼就像一本書。

要燒一本書只需要幾秒鐘,

但寫一本書則需要很多年。


  4. All things in life are temporary.   If going well, enjoy it! they will not last forever. If going wrong , don't worry! they can't last long either.

  4. 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是短暫的。如果生活順利,享受它吧!  

它們不會永遠不變。

如果生活遇到艱難,不用擔心!

困難也不會永遠不變的。


  5. Old Friends are Gold!   

New Friends are Diamond! 

If you get a Diamond, 

don't forget the Gold! 

Because to hold a Diamond, 

you always need a Base of Gold!

  5. 老朋友是金! 新朋友是鑽石!

如果你得到一顆鑽石,

不要忘了黃金喔!

因為要托住一顆鑽石,

你總是需要黃金做托架!


  6. Often when we lose hope and think this is the end, GOD smiles from above and says, "Relax, sweetheart , it's just a bend, not the end!

  6. 通常當我們失去了希望時,

會悲觀地想到這就是末路,

神從上面微笑著說: 

“ 放鬆些,親愛的,

它只是一個彎,不是末路!"


  7. When GOD solves your problems, you have faith in HIS abilities; when GOD doesn't solve your problems HE has faith in your abilities.

  7. 當神解決了你的問題時,你會相信神的能力 ; 

但當神不解決你的問題時,那是神相信你自己有能力。


  8. A blind person asked St. Anthony: "Can there be anything worse than losing eye sight?"  He replied:  "Yes, losing your vision!"

  8. 一個盲人問聖安東尼: “ 有什麼東西是比失去視力更差的? ” 

他回答說: “ 是的,就是失去你的願景! ”


  9. When you pray for others, God listens to you and blesses them, and sometimes, when you are safe and happy, remember that someone has prayed for you.

  9. 當你為別人祈禱時,

神聆聽了你 並祝福他們。

有時,當你感到平安和快樂時,記得那時正是有人已為你向神祈求了。


  10. WORRYING does not take away tomorrow's TROUBLES, It takes away today's PEACE。 

  10. 憂慮驅不走明天的煩惱,只會驅走今天的平安。

Thursday, October 23, 2025

有用、無用

轉載】
莊子與樹與鵝

一天,莊子帶著弟子們在山中遊玩,走著走著,他們看到一群伐木工人正忙著砍樹。

其中有一棵枝繁葉茂、高大挺拔的大樹,卻沒有人動它一斧。

莊子停下腳步,感到好奇:「這棵樹長得這麼好,怎麼不砍呢?」

伐木人說:「這棵樹看起來好,其實不中用。木質鬆軟又中空,做不了家具也做不了樑柱,砍了也沒價值。」

莊子聽後點點頭,輕聲說:「原來是因為無用,才得以長壽啊。」

弟子們心有所感,一邊沉思一邊下山。

當晚,他們住在莊子的一位朋友家。朋友為了招待莊子,準備宰鵝做一道「鐵鍋燉大鵝」。

家中有兩隻鵝,一隻愛叫,另一隻安靜少鳴。

莊子的朋友說:「那隻愛叫的能看家,養著有用。這不叫的,平常也沒什麼貢獻,就殺來請你們吃。」

弟子聽後更加困惑。

他們問莊子:「老師,山上的樹因為沒用所以得以保命;可這隻鵝因為沒用卻被宰殺。那麼,人到底是做個有用的好?還是沒用的好?」

莊子微微一笑,說:「若你為了逃避禍患而一味追求有用或無用,那你就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裡。與其問『怎樣才能不被殺』,不如問『怎樣才能活得自在』。」

弟子又問:「那老師您呢?您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

莊子望向窗外夜色,道:「我願居有用與無用之間,保留自己的心,不被利用,也不被遺棄。這樣,雖可能不完美,卻最接近自由。」

結語:

有用,被利用;無用,被淘汰。

人若活在他人的判斷中,不論怎麼選,終究身不由己。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用與不用,而在於不被定義,活出本心。

【故事中的樹和鵝,有用還是無用,不是取決於樹與鵝本身,而是取決於人覺得它有沒有用。這其實也是說明,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有用還是無用,不過是看你對這間公司、這個社會、身邊的人有沒有提供價值來決定。

就像益蟲和害蟲,也是站在人類的立場來做區分,能幫助人類獲得豐收的昆蟲就是益蟲,會吃人類種植的作物的昆蟲就是害蟲,但事實上昆蟲那有分什麼益和害,不過都是人類的利益考量罷了。】

Wednesday, October 22, 2025

頻率不同

 💞林思偕醫師的分享文:

世界進化太快,我最近感覺,漸漸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了。


我依然好為人師,卻開始分不清學生看我的眼神:是尊敬,還是隱隱的同情?


不是他們討厭我,而是我們的頻率不同。他們的聚會不再邀我,學生見我開口,便巧妙「敬遠」——不是疏離,而是怕聽到那句「我們那個年代……」。


當我熱切想分享「經驗」時,才驚覺,年輕人不見得需要它。他們看我,像在預告人生:一部太寫實、太悲情的片子。沒人想被提醒:「喂,你遲早會變成這樣」。


的確,我的知識在他們眼裡已落伍。掏出聽診器時,他們的手機已刷過三支短片。我說:「慢工出細活。」他們回:「抱歉,沒時間耗。」


他們的世界,是永不暫停的影音馬拉松:社群裡簡訊代替對話,派對、露營、咖啡廳聊AI,老人若闖入,便集體靜音,「小心,他又要開始了」。


老人說的話太真實,會刺傷夢想。他們要的不是忠言,而是中聽的鼓勵。你倚老賣老,他們覺得你佔盡便宜。


或許,我的年代是醫療的「洪荒紀」:沒有電子病歷、手機或網路,只有圖書館的紙張味。我影印論文,逐字啃讀;QOD值班無上限,隔天無假,勞基法還在夢裡。


用水銀血壓計親測,抽血、打點滴、刷抹片、查糞便潛血——檢驗稀少,藥物有限,病人期待簡單。我在顯微鏡下檢視體液,彷彿與他們更親近。God bless them。


那時的「理學檢查」,如今被影像診斷取代;手寫病歷的血淚,變成滑鼠的「複製貼上」。沒有UpToDate,只能翻書,或讓病人當教科書。沒有「學習護照」,卻不知穿刺過多少臟器....


年輕人傾向忽略老人,不是惡意,而是歷史的必然。他們用5G奔馳,我還在56K的回音裡。


但別忘了:當世界越快,慢下來的人越珍貴。

當眾人追逐速度,慢行者才能捕捉細節——醫學的靈魂,就藏在那裡。


AI幾秒剖析病歷,我卻堅信床邊聽診:心跳背後的恐懼、脈搏間的猶豫,那些是演算法還沒學會的韻律。這份「慢」,不是落後,而是對生命的深度凝視,任何程式都無法複製。


執業三十年,此刻,新血輪如潮水湧來。數位浪潮賦予他們效率、創新、想像——處處超越我。


我的戰場在縮小,信心產生裂縫。但我學會了:少說話,多學新知,避開會露餡的陷阱,做個成功的「隱形人」。


在他們的時代,我匍匐前進,維持投入,卻不自取其辱。我多麼羨慕他們:明亮的眼睛、青春的活力、更好的工作氛圍。


這是他們的季節,有些東西永遠失去了,我不懊悔——因為未來,總有更多期許。


在醫學生聚集的會議桌旁 , 我仍想拉一張椅子加入他們。不是分享過去,而是守望和提醒:當數位洪流淹沒一切時,醫學的靈魂仍在床邊,等著他們慢下來去發現。


並告訴他們 ,我還沒打算要退出 。我依然深愛醫學,並希望他們像我一樣愛它。有一天,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醫學裡我從未見過的風景。

Monday, October 20, 2025

當科技成為信仰,人情就成了異端

轉傳:

我朋友半夜

感言!


科技的荒謬階級

當生活被拆解成 QR Code 與 App,世界變快了,人卻更遠了。


2025.10.09


凌晨,我只是起床上個廁所,結果睡意全失。

坐在書桌前,打開筆電,一邊抱怨、一邊敲著幾句牢騷。

沒想到這場小小的深夜碎歲念,最後竟變成一篇寫給整個時代的嘆息。


世界正在被科技靜靜切割。

那些熟練操作的人,如同握有通行證,滑著指尖穿越未來的門;

而不懂的人,被遺落在門外,孤立、無聲,成為被時代淘汰的幽靈。


落伍、不合時宜──如今不再只是形容詞,而是一種冷酷、無形的審判。


一、吃飯也要被掃描的時代

走進餐廳,服務生不再遞上菜單,只丟下一句:「掃 QR Code 點餐。」

你掃不到?那就別想吃。對不起,這裡只認手機。


古早味小吃、巷口老店都被同化。

那張紙本菜單,那種用手指著滷肉飯說「這個」的溫度,被徹底消音。

我家附近的壽司郎開了好幾年,我到現在一口都沒吃過。

不是不想,是不願。

我寧願餓著,也不願臣服。

有些店甚至只接受網路預約──遇到這種,我真想當場吼一句:狗屁!


二、連買票都要被剝一層皮

演唱會、音樂劇、電影票,全都藏在雲端。

我最近買《悲慘世界》的票,整個過程像一場科技試煉。

沒有紙本票,沒有櫃檯,只有冷冰冰的介面:

登入、驗證、授權、填資料──姓名、電話、Email、地址。


付了錢還得再付「手續費」「資料處理費」。

甚至演出在衛武營,售票卻是外包公司。

那一瞬間我才明白:

所謂數位轉型,有時只是把人力工作轉嫁給你,

再冠上一個「服務升級」的名字。


我們被迫當自己的櫃檯、客服、資料員。

便利的外殼下,是層層剝削。


三、機場:現代荒誕劇的舞台

機場更是極致的冷笑話。

昔日你遞上護照,服務員微笑:「祝您旅途愉快。」

如今他們指著自助報到機:「自己去操作。」


我真的看過三、四個員工,圍在兩台機器旁喝咖啡、閒聊,

看著旅客與機器搏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科技不是讓人更自由,

而是讓服務變成一場笑話──

有「人」在現場,卻沒有人真的在。


四、工作的陷阱:效率的幻覺

雲端、Google Docs、線上表單──這些工具把效率推上神壇。

但我們忘了問:誰的效率?


那些原本屬於承辦人員的工作,全被轉嫁給使用者。

填表、上傳、整理、驗證……

不會操作的人,聲音就被排除。

統計數據光鮮亮麗,卻只代表會用科技的那一群人。

另一半的真實,早被刪除。


五、我與 QR Code 的戰爭

我不反對科技,我也略懂操作。

但吃飯、買票這種日常,我只想保留一點人味。


老實說,我真的受夠 QR Code 侵門踏戶、改扁我的庶民活日常。

它像一個無孔不入的監工,

逼著我在餐桌前掏手機、在門口掃碼、在螢幕上遞出生活的每一寸痕跡。


孩子們流暢地滑動螢幕,我卻被他們那眼神刺痛──

那種「你怎麼還不會」的眼神。

這,也許就是新的代溝:

他們流利於無人世界,而我懷念人與人的世界。


六、沒有 App 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想像你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 Google Maps。

你得拿著紙本地圖、打電話訂位、到現場排隊。

生活會慢下來,變得不即時、不便利。

可同時,它也會重新變得真實、有重量、有溫度。


便利的代價,是靈魂的消音。

科技取代的不只是程序,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等待」。


七、請讓生活恢復呼吸

做一個現代人很難。

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伸懶腰,而是找手機。

訊息、通知、郵件、提醒──像潮水一樣撲來。


我們吃飯要掃碼、買票要登入、呼吸要被計步。

但科技再厲害,也不能模仿笑聲、眼神、溫度。


所以,有時我選擇慢下來。

放下手機,和人說話,用筆寫字,到櫃檯排隊。

那一刻,我重新記得:


生活不是一個 App。

生活,是一個人。


當科技成為信仰,人情就成了異端;

而我,只想留在那個還能說「謝謝」的世界。

P.s

看了你寄來的半夜感言,其中說到QR Code以及App .那種嘆息及無力感深深了打動了我。我出遠門也有這困難。好像這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沒有擦手擦腳的餘地了。不免自卑起來。

又是神量給我們新的一天。希望我能用自己的方式好好的度過。更是祈求神這時候牽你的手堅定你的腳步。度過每一個時程。心懷意念都神的保守更新.。

Saturday, October 18, 2025

步伐大的好處

步伐大的好處是比較不容易跌跤。跌倒是老年人最致命的原因之一,步伐大行走時重心落在兩腳之間的時間較長,反之,步伐極小在行走時,重心大半時間落在雙腳外。

怎麼走效果最好?

您了解何謂步幅?


日本老年醫學專家研究發現:

「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可達3倍以上!」

步伐變小,也是腦中某處的迴路堵塞所導致。但是,只要你努力邁大步,腦就會為了實踐這點,創造出新的迴路。


▌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步幅)

研究發現,步調快慢與「認知功能衰退」看不出因果關係。要確認腦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步幅能否擴大」。最新研究指出,「步幅不穩定的人」表示認知功能有問題,且「腦部異常」造成步幅變窄,是不可顛覆的事實。因此,只要你能夠刻意跨大步走路,就證明你的腦能夠正常發揮功能。

→只要步伐比現在大一點,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減半。


大步走的好處,不可不知

1.刺激神經迴路

2.找回肌肉活力

3.提升心肺功能

4.使血管有彈性

5.預防老年癡呆

6.讓心情變開朗

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簡單跨大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跨大步伐的走路方法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腰腿無力、腦部不協調、無法保持平衡,請自我訓練持續大步走,你將體驗到:

○大步走路,姿勢會變好。

○視線變高,手臂會確實擺動,腳尖也會跟著朝上,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神!

○全身的肌肉比過去更活躍,運動量大幅增加。

○全身的血液循環會變好!

○因為腦和腳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頻繁,為了處理這些資訊,大腦會更加活化。


「步幅」要多寬,才算理想?

「步幅」是指一腳的腳跟到另一腳腳跟的距離。不分男女,任何人都適用的步幅目標是65公分。即使你沒有做到這個數字,也不用悲觀,只要步伐能夠比現在大一點,多1~3公分就是進步,表示你有機會愈走愈好、愈走愈大步!


日本一萬名銀髮族的實驗發現:「步幅65公分」是決定健康長壽的關鍵。


開始大步走,預防失智提早上門


是否會得失智症,與你現在幾歲無關,越年輕就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大步走,沒有所謂太早的問題。


★高齡者現在就開始大步走,也沒有什麼太晚的問題。


就算沒有器材、沒有錢、沒有時間也能辦到。

利用通勤或購物時,稍微跨大步伐走路,這樣就足夠了。


抬頭挺胸、跨大步走路,一下子就會看起來年輕了十歲,而且真的會很有精神。還能預防失智症,得到健康長壽,是最棒的收穫!


步幅只要增加5公分就能夠回春5歲,增加10公分就能夠年輕10歲

Sunday, October 12, 2025

文摘,與你共享

文摘,與你共享


一,


《別再追著蛇跑》


放下心中的怒氣、醫治心裡的傷,痊癒後再次張開雙手擁抱世界。


祝福你心被醫治,迎接美好的事。


二,


《不張揚的自信》


真正的安定無須別人的掌聲,只要心裡篤定自己所做的都深具意義。


祝福你擁有不搶風頭的自信。


三,


《學會結束,也是一種成熟》


学会删减、懂得放下,把时间与精力留给真重要的事。


祝福你在收尾中看見新的空間和可能。


四,


《一把傘的幸福》


当你无助的时候,天父要为你撑起一把伞,陪你一起经历风雨、抵達平安的居所。


祝福你在風雨中有傘,在人生中有愛。


五,


《时间是一个不断缩小的口袋》


珍惜每一个装满爱的「现在」,把握每个可以道谢、道爱的日子。


祝福你在有限的時間填滿無限的愛。




六,


《在练習中交换》


每一次練習都將陌生熬煉成熟悉,也一步步將不安與恐懼交換成自信。


祝福你擁有不慌不亂的從容。


七,


《讓心,隨生活輕輕起舞》


哪怕眼前的生活不夠完美,也要用自己的方式,跳出一支屬於自己的舞。


祝福你用自在的心,跳自己的舞。




八。


《小生活,大夢想》


生活的豐盛不在於房子的大小,而在於心的開闊。在小小的日子裡,也能看見天父所賜的大大祝福。


祝福你在簡單裡,看見豐盛。




九,


《我們會忘記,愛會記得》


生命中被愛著的時刻,是讓人幸福且滿足的。讓我們為著能付出愛、感受愛,來向天父獻上感謝吧!也繼續在愛裡勇敢、微笑。


祝福你愛也被愛著。


十,


《一起到終點》


不只為自己奔跑也為需要的人停留,陪伴他走一段有愛、溫暖的路。


祝福你在愛與陪伴中,睡個好覺。









Saturday, October 11, 2025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

英語老師說:就算是 Believe(相信) 中間也藏了一個 lie(謊言),就算是 Friend(朋友) 還是免不了 end(緣滅),就算是 Lover(情侶) 還可能會over(結束),就算是 Wife(妻子) 心理也夾雜着 if(如果),欣慰的是:即便是 Forget(忘記) 也曾經 get(得到過),就算 impossible(不可能) 也還藏著 possible(可能),如果現在 Unhappy(不快樂) 誰又保證以後不會  happy(快樂)?毋庸置疑的,fart(練肖話、打屁話) 也是一種 art(藝術、技巧)。活在當下,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

Friday, October 10, 2025

我是你的BF

 小時候,他跟她說:

——我是你的BF!

她天真地問:“BF是什麼?”

他天真地笑著說:“Best Friend——你最好的朋友。”


後來他們長大了,友誼變成了愛情。第一次約會,男孩低聲說:

——我是妳的BF。

女孩羞澀地靠在他的肩膀上,輕聲問:“BF是什麼?”

男孩笑著說:“Boy Friend——男朋友。”


多年以後,他們結婚了,家裡有可愛的孩子嘰嘰喳喳地叫著,丈夫再次擁抱妻子:

——我還是你的BF。

妻子溫柔地問:“BF是什麼?”

他看著孩子們,開心地回答:“是Baby's Father——我孩子們的爸爸。”


歲月流逝,兩人白髮蒼蒼,滿臉皺紋,坐在廊下看日落,老人依然握著她的手:

——我依然是你的BF。


老婦人笑了,瞇起眼睛問:“先生,BF是什麼?”

他溫柔地笑著:“Be Forever——永遠在一起。”


他去世的那天,最後一口氣仍在低語:

——我是你的BF…

她哽咽著問:“先生,BF是什麼?”

他輕聲說:「Bye Forever……」然後閉上了眼睛。


幾天后,她也跟著他走了。在丈夫的墓前,老婦人輕聲說:

——BF是Beside Forever……我會永遠陪著你。


一段愛的旅程,從純真到離開這個世界,都濃縮在兩個字裡─BF─簡單卻神聖。


(LVT 收集並編輯)

Thursday, October 9, 2025

阪口教授因發現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的“制御性T細胞”而獲諾貝爾獎

阪口志文教授獲諾貝爾獎,宣佈20年內癌症可治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2025年10月6日晚,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佈,將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大阪大學特任教授阪口志文(74歲)等三人。這是繼去年日本原子彈爆炸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獲得和平獎後,日本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獎。這是日本個人獲得的第29個諾貝爾獎,而在生理學或醫學獎領域,則是繼2018年本庶佑教授之後日本的第6位獲獎者。


阪口教授因發現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的“制御性T細胞”而獲獎。這不僅僅是日本科學界的盛事,更是人類對免疫系統認知的一次飛躍。


阪口教授發現的“制御性T細胞”,就像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它像免疫系統的“保安隊”,能抑制過度反應,避免自身免疫暴走或腫瘤逃逸。這項發現,不僅顛覆了免疫學的傳統認知,還為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等領域的治療開闢了新路徑。


阪口志文教授出生於1951年,是在日本滋賀縣的一個小村莊里長大。那是琵琶湖畔的一個寧靜地方,姉川河水靜靜流淌,阪口小時候常常騎自行車去湖邊玩耍。家庭環境樸素,父親是高中教師,曾夢想成為研究者,卻因二戰從軍八年而放棄。母親淑子女士則是一位長壽的老人,直到104歲才離世,她一直期盼兒子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惜只差一年。


阪口從小就是個優等生,文理皆通。中學時,他加入美術部,夢想成為畫家,還沈迷於文學,甚至對哲學感興趣。希臘哲學學者田中美知太郎的書和物理學家渡邊慧的著作,讓他著迷。他一度想學精神科醫學,因為那裡融合了哲學元素,能探討“二律背反”的神秘——比如血液在傷口凝固卻不能在血管內凝固,這種矛盾讓他聯想到免疫系統的“自我”與“非自我”辨識。


不過,母親家系多出醫師,勸他走理科道路。阪口妥協了,考入京都大學醫學部。大學時代,他對病理學著迷,尤其對自身免疫疾病感興趣。那時,京都大學正值學園紛爭後,秩序尚未重建,他中途退學,轉去愛知縣癌症中心做無薪研究生。為了生計,他每周幾晚在醫院值班,剩下的時間鑽研免疫。


1983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後,赴美留學,輾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等四家研究所。那是艱苦的日子,他像“烏冬面一樣遲鈍”的性格,讓他不受外界干擾,專注研究。198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他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如果移除某些T細胞,自身免疫疾病就會發作。這讓他提出“免疫抑制細胞”的假設,當時學界主流認為免疫只負責攻擊,不存在“剎車”細胞,他的觀點被視為異端。阪口教授的妻子教子女士(下圖),是他的研究夥伴。兩人相遇於1977年愛知縣癌症中心的一次夏日參觀會。教子是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生,第一眼覺得阪口“認真樸素,但眼睛里閃著飢渴的光芒”。


婚後,他們一同赴美,教子作為助手參與實驗,兩人像小團隊一樣,照顧實驗動物、解析細胞。1990年回國後,阪口教授在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任職。1991年,他確認了“CD25”蛋白作為控制性T細胞的標誌物。1995年,正式證明其存在。2003年,發現Foxp3基因是其核心開關。這一系列發現,讓他從“異端”變成免疫學先鋒。


2011年,他轉至大阪大學免疫學前沿研究中心,擔任特任教授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創辦了初創企業RegCell,旨在將研究轉化為治療藥物。阪口的職業生涯,如同一場長跑:從無薪研究生,到諾貝爾得主,他獲獎時已是74歲高齡,卻仍活躍在實驗室。阪口教授的核心貢獻,是發現“制御性T細胞”。免疫系統分為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後者以T細胞為主。T細胞包括幫手T細胞(指揮攻擊)、殺手T細胞(直接消滅異物)。但如果免疫過度,會攻擊自身,導致關節風濕、1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疾病。


阪口發現,T細胞中約10%是“制御性T細胞”,它像巡邏隊,抑制異常反應,確保“自我”不被誤傷。這被譽為“免疫學最後的大發現”,因為它揭示了免疫的“平衡”機制:攻擊與抑制的雙向調控。這項研究的價值與意義,遠超基礎科學。首先,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療上,增強T細胞能“剎車”免疫暴走。目前,歐美已開展臨床試驗:從患者體內提取細胞,轉化為T細胞後回輸,針對1型糖尿病、肝炎、重症皮膚病。


阪口團隊與中外制藥公司合作,解明Foxp3蛋白機制,使T細胞更穩定,炎症環境中不失效。這可能實現個性化醫療,副作用遠低於傳統免疫抑制劑,後者會削弱整體免疫,導致感染風險。其次,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更令人振奮。癌症細胞會偽裝“自我”,吸引T細胞聚集,抑制免疫攻擊。阪口的研究表明,減少腫瘤周邊的T細胞,能讓殺手T細胞“解鎖”,猛攻癌細胞。


目前,日本從2022年起開展抗體藥臨床試驗。阪口教授預測,結合現有免疫療法(如PD-1抑制劑),治癒率可從30%升至50-60%。20年內,癌症將不再是可怕疾病。此外,在器官移植中,T細胞能針對性抑制排斥反應,而不影響整體免疫,避免感染症。更廣義上,阪口教授的這項發現革新了免疫學範式。從前,免疫被視為“一刀切”的攻擊系統。如今,它是精密網絡,平衡是關鍵。阪口教授強調:“免疫太強或太弱都麻煩,T細胞能讓調控如手臂般自由靈活。”這不只醫學生物,還影響哲學思考:生命如何在矛盾中求存?現代人過潔環境導致過敏增加,正是免疫未“鍛鍊”所致。


阪口教授建議,多接觸自然,增強免疫韌性。他的研究,還催生了光免疫療法等創新,已在日本臨床應用。獲獎當晚,阪口在記者會上說:“能夠以這樣的方式獲得諾貝爾獎,我深感榮幸。這些年來,我與許多同仁共同開展研究,感謝學生們、共同研究者以及各方的支持,真心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諾貝爾獎不僅是我的榮譽,更是學生和合作者的功勞。”


他剛說完這句話,石破首相的電話就打了進來,石破說:“恭喜阪口教授!您是日本第29位個人獲獎者,感謝您的偉大研究。”隨後石破問了阪口教授一個問題:“大家都以為制御性T細胞不存在,您為什麼堅信?”阪口教授回答說:“我從現象出發,堅持驗證,頑固地做了40年,最終連結到了疾病成因與治療。”石破提到了家人因癌離世的事情,追問阪口教授:“夢想時代何時能夠到來?”阪口教授樂觀地說:“20年內,癌症可治。”石破鼓勵說:“政府將全力支持你,請您再健康20年!”


專家們的評價同樣熱烈。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iPS細胞發明者)在X上發文:“阪口先生顛覆免疫學常識,對自身免疫、癌症、移植貢獻巨大,我由衷敬佩。”2018年獲獎的本庶佑教授(免疫細胞PD-1發現者)也發表談話說:“阪口是京大後輩,同在T細胞領域,我特別自豪。早年他未獲認可時,我介紹他回國任職。他的研究仍有謎團,期待未來解開。”


本庶還說,細胞學研究領域日本是“家傳技藝”,從早石修、石阪公成到岸本忠三,研究者層厚,阪口是結晶。與阪口教授長期合作的中外制藥公司社長奧田修說,阪口教授引入“剎車”理念,顛覆了免疫學的一維觀,Treg細胞的發現研究成果,已開啓臨床試驗,這次獲獎,證明日本細胞科學研究再次獲得世界認可。我們將與阪口教授合作,盡快將基礎研究轉為新藥,給患者希望。


阪口教授在獲獎記者會上說了這麼幾句話:科學如繪畫,新觀點初遭批判,後成常識,面對逆風,“頑固”堅持很重要。年輕人要珍惜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這樣就能看到新的可能性。只要堅持下去,不知不覺就會到達令人興奮的境界。當我得知獲獎的消息,第一時間最想告訴我的妻子,她和我一起努力了這麼多年,我想她會為我感到高興。未來只要還能工作,我就想繼續努力研究。如果要說具體目標,就是希望盡快將基礎研究能真正應用於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Tuesday, October 7, 2025

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請幫我把這段話掛在我房間

神經外科宋思權醫師

感人好文-

我最摯愛的家人們:


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請幫我把這段話掛在我房間的牆上。我希望我還能看懂的時候,看見它,我會感到安心。等我看不懂了,它就成為你們愛我的方式。


1. 每次你走進來,請先叫我的名字,告訴我你是誰。別問我:「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可能真的不知道,那會讓我慌張。


2. 如果我活在另一個時間軸裡,請不要急著把我拉回來,請陪我待在那裡。也許那裡我比較快樂。


3. 如果我說我們要去老朋友家吃飯,或者提到早已過世的親人,請微笑,跟我一起相信那是真的。


4. 別和我爭辯。那個時候的我,真的分不清你說的對還是我記得的對。請用愛,讓我贏一回。

 

5. 如果我認不出你了,請別受傷。不是我不愛你,是我的腦迴迷路了。


6. 如果我忘了怎麼用湯匙,別急著餵我吃飯,請幫我繫上圍兜兜,試試看能不能讓我用手吃些東西。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吃的。


7.  若你看到我焦慮、難過,請握著我的手。不要告訴我「不要想太多」,請陪我一起靜靜地坐著,或許可以一起唱首歌。


8. 請不要把我當小孩。即使我失去了語言或理解,我的靈魂還是大人。


9. 請讓我繼續做我喜歡的事:喝喝小酒、看點YouTube ,聽著有聲聖經。這可以勾起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10.  好漢好提當年勇,即使你已經聽過無數次,那可能是我唯一還記得的。


11. 如果我突然情緒失控,請別怪我。試著找出我不安的原因,那裡可能藏著我說不出口的痛。


 12. 請你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我。那時候的我,也許只剩下被溫柔對待的感覺還在。


13. 家裡請常備一點零食。如果我發脾氣,有可能是餓了但不會說。


14.  如果你們在討論我,請當著我的面說話,而不是像我不存在一樣。


15.  如果你已經無法全天候照顧我,請不要自責。那不是你的錯。我知道你愛我。

 

16. 當我住進機構,請記得來看我。你的臉,我可能忘了,但我記得那份熟悉的溫度。


17.  當我說錯人名、記錯事,請耐心一點。別嘆氣、別皺眉,那不是我故意的。


18. 請讓我聽音樂。我喜歡的旋律,可能會比我的記憶更長壽。也請幫我戴上助聽器,我想聽得清楚。

 

19. 如果我喜歡把東西帶來帶去,請幫我把它們放回原位。我不是小偷,只是需要安全感。


20.  請盡可能帶我參加主日聚會,我也許只是沉默坐在角落,希望我仍享受那份敬虔與盼望。


21. 請別吝嗇擁抱和握手。那些身體的連結,也許比語言更有力量。


22. 最重要的是:

請記得,我還是我。就算我不再是你記得的樣子,請你記得,我仍然是你愛的那個人。


當我還能清楚地寫下這些句子時,我願意為未來的自己先做一點準備。

願我那時候,能被這樣對待;願我那時候,也仍記得:我是有尊嚴的、被愛的,是神手中的人。


#若有一天我失智

#請照這樣溫柔地對待我

#大家都值得擁有個人化的版本

#願我們都不在愛裡迷失

#連失智都無法將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Thursday, October 2, 2025

巴菲特總結:最好的日子該是什麼樣?

 

今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現場,人山人海,超過兩萬名股東齊聚一堂。


當94歲的巴菲特合上筆記本,緩緩起身時,全場一瞬間安靜了下來。隨即,雷鳴般的掌聲湧起,像潮水一樣滌蕩著會場,足足持續了一分多鐘。


這是他執掌伯克希爾60年來,最特殊的一刻。

股神宣佈:將在今年年底退休,接班人是跟隨他20多年的老夥計格雷格·阿貝爾。


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老爺子最後並沒有聊股票,也沒有談財富神話,而是對著鏡頭,像鄰居老爺爺一樣,拉家常說了5句話。


第一句,他盯著鏡頭說:找對人生伴侶,是這輩子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你看他和妻子結婚了60年,至今還會手牽手去奧馬哈的牛排館吃飯。原來真正的價值投資,從一開始就不在股市裡。


第二句,他敲了敲桌子:一定要找到讓你蹦躂著上班的工作。他說自己6歲開始賣可樂,11歲第一次買股票,活到現在94歲了,每天還要跳著去辦公室。如果上班像上墳,那你該早點給人生止損。


第三句,有點顛覆:買房不如買股。他1958年花3.1萬美元買了老房子,到現在還住著呢。他說,房子是棲身之所,但比起炒房,更應該把錢投在能讓自己變值錢的地方,比如投資腦子,投資朋友。


第四句,他突然提高嗓門:別老盯著K線圖熬夜通宵。跟優秀的人吃飯、相處,比盯股票強100倍。你看他和芒格搭檔了60餘年,每次開會都像說脫口秀,和厲害的人在一起,你的皺紋里都能長出智慧。


第五句,他溫柔下來:遇到事別慌,多看看眼前的美好。他經歷過5次美股熔斷,無數次金融危機,但每天依然會開心地去麥當勞買早餐,買一杯可樂,能笑出聲來。真正的扛跌能力,藏在你熱愛的生活里。


最後,巴菲特總結:最好的日子該是什麼樣?一個讓你心安的家,幾個借錢不打欠條的朋友,一份幹事不累的工作,一棟住了幾十年還不想換的老房子,還有一輛能帶你去見世面的老夥計車。


這個用一輩子把“複利”玩到極致的老人,最後教會我們:真正的人生複利,從來不是賬戶里的數字,而是在熱愛里,一天比一天更值錢。

Wednesday, October 1, 2025

有些東西不必修到完美,有點裂痕才是人生


這是我阿公生前最愛講的一段往事,關於一隻破碎的陶碗、一位道士的預言,以及我們家族三代人的命運牽絆……


我阿公年輕時在鹿港開了一間小小的工藝品店,專門修復古物陶瓷。199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很多人把老家舊物拿出來變賣,他的生意也因此好了起來。


有天,一位穿著樸素的老先生拿著一只佈滿裂痕的青花陶碗來店裡,說這是他家族世代相傳的容器,希望阿公能幫忙修復。阿公一看就皺眉——那碗裂得徹底,幾乎不可能復原。但老先生誠懇地說:


「這只碗裝過我們家五代人的飯,我阿嬤說,只要碗在,家就不散。」


阿公心軟答應了,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用傳統金繼技法一點一點黏合。完工那天,老先生來取碗時卻嘆了口氣:


「師傅,您手藝真好,但這碗……終究是修不好了。」


阿公不解,老先生才緩緩道來:


「這碗是聚氣碗,原本能凝聚家運,但破裂後氣已洩漏。您雖修好了外形,卻修不回它的靈性。」


臨走前,老先生突然回頭說:


「師傅,您人好心細,但您要注意——您這一生,修得了別人的物,卻修不好自己的緣。」


說完便放下修復費離開,留下錯愕的阿公。

那晚,阿公怎麼也睡不著,老先生話中有話。隔天他特地跑到臺南一間老廟找道長求解。


道長聽完後沉默片刻,開口說:


「那位老先生不是普通人,他是來點您的。您這一生會修補無數物件,但您自己的家庭卻會因您追求完美而破裂。」


阿公當時不解其意,只覺得道士說話玄乎。


沒想到一年後,阿嬤真的因為受不了阿公凡事苛求的性格,帶著我爸爸離開了家。阿公從此一個人守著小店,再也沒有結婚。


許多年後,我爸爸長大了,偶然經過鹿港,走進阿公的店裡想看當年母親口中的「完美主義父親」到底是什麼樣子。


阿公沒認出爸爸,只當他是普通客人。那天店裡正好有一隻陶壺修到一半,爸爸隨口說:


「師傅,有些東西不必修到完美,有點裂痕才是人生啊。」


阿公頓時愣住,那語氣像極了當年的阿嬤。


後來父子相認,阿公老淚縱橫,終於明白當年道士說的「修不好自己的緣」是什麼意思——他總想把破掉的器物修復如新,卻忘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需要的是包容缺憾。


去年阿公過世前,把那只他始終沒修完的陶壺給了我。他說:


「這壺是當年那位老先生留下的,他說這叫‘緣分壺’,破了反而能裝更多東西。」


我後來也去拜訪了道長,他說:


「有些東西不是要修到完美無缺,而是要修到‘能繼續用’的程度。人跟人之間也是這樣,與其執著完美,不如學會珍惜裂痕中的光。」


現在這隻壺擺在我工作室的架上,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阿公的話:


「我們講惜物,惜的不是物,是物背後的情。就像這島上的人,不管來自哪裡,有裂痕的歷史反而讓我們更懂得包容。」


也許生命從來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學會在破碎中看見完整。


共勉之。


*網路文章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文化差異是哪樁?

輕鬆一下,也笑一下


各國文化差異

●日本東京

在川流不息的銀座廣場,一日本男子不小心刮破一位日本單身女士的超短裙。還沒有開口,那日本單身女人一個90度的大鞠躬︰“不好意思,給您添麻煩了!都怪裙子的品質不好…… ” 說完,取出一個別針別好,匆匆走掉了。


●美國紐約

在人來人往的紐約時代廣場上,一美國男子不小心刮破了一美國單身女人的超短裙。美國男人還沒開口,那美國單身女人立刻從身上摸出一 張名片來︰“這是我律師的電話,他會找你細談關於你是不是屬於性騷擾我的事情,你可以做好準備,我們法庭上見。”那男子也很配合的留下了自己姓名電話,昂首而去。


●法國巴黎

在聞名於世的凱旋門廣場上,一法國男子不小心刮破了一法國單身女人的超短裙。法國男人還沒開口,那法國單身女人咯咯一笑,然後細手搭肩的說︰“如果你不介意的話,送我一枝玫瑰作為道歉...”法國男人立即從花店 買了一枝玫瑰, 還請她去酒吧喝上一杯,然後兩人一起去一家小旅館,再研究一下超短裙以內的事情。


●英國倫敦

在泰晤士河邊的教堂廣場上,一英國男子不小心刮開了一英國單身女人的超短裙。英國男人還沒開口,那英國單身女人忙用手裡的報紙遮住裙子開了的部分,紅著臉說︰ “先生,可以先送我回家嗎?我家就在前面不遠”說完。  英國男人把自己的上衣脫下來,披在她身上。叫了一輛Taxi,安全的把她送到家,女人又換了一件裙子。


●中國北京

在人頭簇動的天安門廣湯,一遊客男子不小心刮破了一北京單身女人的超短裙。遊客男人還沒來得及開口,那北京單身女人揚手一記耳光, 還抓住遊客男人的脖領子不放︰  “你這個不要臉的傢伙!敢吃老娘豆腐,你知道老娘是誰!老娘的乾爹是誰嗎?”


●泰國曼谷

曼谷的大街上,一中年男子不小心刮開了一位年約18歲女生的超短裙。中年男人忙亂的道歉,那女生優雅地雙手合十於面前,緩慢地作一姿勢優美的敬禮,以嬌嫩欲滴的聲音說:“ 別介意,先生,大家都是男人!”

查經班精華

1.為何生命沒有成長? 因為: a)「罪 」使我們與神隔離 b)世界的誘惑 c)祈禱不夠 2. 為何神不聽我的祈禱? 答:神有祂的時間表和運作方式,我們要耐心等候。 3.耶穌說 我是 光、糧、好牧人、道路、生命和真理。 4· 放眼專注望主的能力,不要看自己的軟弱

Monday, September 29, 2025

你的心態在慢慢的變好

很有感觸的一句話:「不結婚,晚年沒伴; 結了婚,不一定活到晚年。不拼命工作,沒錢養老;太拼命工作有可能都用不著養老。有些路不走,不甘心;走了,卻一身傷。人生就是這樣,無論怎麼選,都會有遺憾,無論你怎麼精心策劃,都抵不過命運的安排。」

~

巷子里的貓很自由,卻沒有歸宿。圍牆里的狗有歸宿,卻終生要低頭。人生這道選擇題,怎麼選都會有遺憾。

~

但請你記住,無論怎麼選,謀愛前先謀生,愛人前先愛己,一個人沒有經濟能力,才是萬劫不復。

~

不必後悔進入了婚姻,也不必羨慕末婚人的自由。因為每個選擇都不完美,你曾經做出的每個選擇,都是你當時最好的選擇,不後悔過去,不焦慮末來,過好當下得每一天。

~

人生,無論你多麼有計劃,多麼有策劃,終究抵不過命運的安排。只有當自己躺在病床上,失去了健康的身體或者失去活著的權利的時候,才真正明白,原來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抵身體健康蕞有價值。

~

突然釋懷了好多事情,工作不要太拼命,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吃吃,該喝喝,去見想見的人,去吃想吃的美食,去做想做的事。無論星辰大海,還是詩和遠方,只要你想,就去追尋。不要等,趁現在?

~

一覺醒來,突然覺得路邊早餐店冒著熱氣的包子玉米茶葉蛋很治癒,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提示音變得很悅耳,看沿途的藍天白雲花草樹木覺得很輕鬆。就連公司里同事和老闆看上去都那麼的親切,感覺周圍左右的一切看起來都很順眼。生活也不那麼浮躁和吵鬧了。突然感嘆這個世界好像有點可愛

~

其實這個世界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壞,是你慢慢在變好,你的心態在慢慢的變好

~

原來看事情的角度和心態不一樣,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願我們都能在這浮躁的生活里找到一片安寧,用積極、熱情、善良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和是事

~

世界很美好,人間也很值得,願你我在塵世里好好盡興 .


註:摘自網路文章



Sunday, September 28, 2025

愜意的退休生活

 《感悟分享  》9/28教師節


  

    有人問我,退休以後都在做什麼?

    我啊!天天都在做白日夢,並且環遊世界!


    早上:

    爬爬新加坡,看看能不能撿到比利石,順便在阿根亭坐坐,下盤土耳棋,聽聽墨西歌,再叫一碗菲律冰,享享口福。

    下午:

    牽著巴拿馬,拎著紐西籃,逛逛緬店,買點剛果,再走進澳門,吃個巴梨。沒想到一咬剛果,從我嘴裏掉出來西班牙和葡萄牙!

    晚上:

    逛完瑞市,累出一身阿富汗,還得去上伊拉課,打打內蒙鼓,下課後跨過倫墩,回到了阿拉斯家。


    週末:

    騎著羅馬,去拜訪阿拉伯和夏威姨,還有他們的女兒們:米蘭、芬蘭和愛爾蘭。


    只見他家屋頂有日內瓦,順便吃一餐華盛頓,吃了洛衫雞,再服幾粒蘇丹幫助消化。

 

    最後提醒:

    秋天~早晚都有點耶路撒冷,注意多穿件喜馬拉雅衫,晚上睡覺不要忘記蓋上巴基斯毯!


註:摘自網路文章



Tuesday, September 23, 2025

把Orange Chicken做成美国国民菜的华裔夫妻

Panda Express创始人夫妇买下NBA球队!从数学硕士、电子工程博士,到传奇!


那对把Orange Chicken做成美国国民菜的华裔夫妻,买下了一支NBA球队!


上周,波特兰开拓者队(Portland Trail Blazers)迎来了新东家。微软联合创始人Paul Allen去世后,他的遗产托管方宣布和一支投资人团队签订了正式的出售协议,球队估值约40亿美元。


这笔交易最受瞩目的,并不是最终的买家是NHL球队卡罗来纳飓风的老板Tom Dundon,而是股东名单里新出现的名字:程正昌(Andrew Cherng)和蒋佩琪(Peggy Cherng),也就是熊猫快餐 Panda Express 的创始人夫妇。


要知道,他们的Cherng Family Trust是整个投资团里最富有的一支,身价75亿美元,算上就是球队的“最有钱的金主”。

这也是NBA历史上第一次有餐饮行业的华裔移民通过投资成为NBA球队股东,另一方面,从卖Orange Chicken、宫保鸡丁、炒饭炒面,到买下NBA一支球队,跨度本身就足够传奇。


 从EE博士到美式中餐传奇 


Andrew Cherng 1948年出生在扬州,后来辗转台湾、日本,18岁独自赴美留学,在堪萨斯州的Baker University读数学,本科毕业后又在密苏里大学拿到应用数学硕士。


Peggy Cherng的背景更硬核,她在缅甸出生,香港长大,本科念的是数学,之后一路读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计算机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研究方向是X光图像识别。


按理说,两个人都该走科研或者工程师的路。但在1973年,他们选择和Andrew的父亲一起,在加州帕萨迪纳开了一家小餐馆 Panda Inn(聚丰园)。


10年后,商场开发商看中了这家餐馆的菜,邀请他们入驻Glendale Galleria,于是全世界第一家 Panda Express 诞生了。


故事往后的走向大家都知道:Orange Chicken成了美国的“国民菜”,Panda Express 成为全美最成功的中式快餐连锁,2600多家门店,5万多名员工。


Peggy也把她的技术背景用到了餐饮里,她是美国快餐业最早引入POS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的人,把一盘Orange Chicken背后的库存、食材供应、收银体系都做成了数据化。

 从快餐到NBA 

这一次,他们的名字出现在NBA球队股东名单里,也让很多网友感叹这是新一代华裔财富故事的里程碑。


在Reddit上,有网友评论:“这对夫妻的故事太疯狂了,一个是学数学的,一个是电机博士,他们却用一盘Orange Chicken重写了快餐历史。”

有人虽然不爱吃Panda,但也承认它的文化地位:“Orange Chicken是一种文化符号,虽然不正宗,但它品质稳定、始终如一,而且大家都爱吃。”


还有人强调:“Panda Express 让美式中餐进入了美国的快餐王国,在这之前这块是个空白。”


 超越生意 

这对夫妇除了开餐厅、买球队,他们也在不断做慈善。自1999年以来,他们的慈善机构 Panda Cares 已经为教育、医疗和救灾筹集了超4亿美元,捐赠超过5200份奖学金、110万本书、200万份餐食。

程正昌的父亲于1981年因肺癌去世,2023年,夫妇俩向美国 City of Hope 癌症中心捐了1亿美元,这是该中心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单笔捐赠。这笔捐款用于建立“程氏家族综合肿瘤学中心”,帮助该中心新增一些项目,比如肿瘤按摩、针灸等一些中西结合方式,将综合护理融入传统癌症治疗的患者所接受的服务中。


夫妇两人也曾向位于洛杉矶县巴沙迪那市的Huntington Hospital捐赠2500万元,以支持加强该医院的手术项目与外科计划,医院内之前被称为“西塔”的建筑被重新命名为 “Cherng Family West Tower”。


另外加州理工的医学工程系,也收到过程氏夫妇的捐款,该系现在全名为Andrew and Peggy Cher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Engineering。


这次买NBA球队,既是生意,也是象征。它象征着第一代华裔移民创业故事的新“上限”:从一盘快餐,走到主流体育的核心舞台。

有网友一句话总结:“不喜欢熊猫快餐没关系,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把‘不可能’做成了可能。”


Sunday, September 14, 2025

壽從樂中來

 一位醫生的肺腑之言:「只要你快樂,只要你知足,只要你不拘小節,只要你豁達,就能長壽,而不是你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住什麽。


很多人一說長壽,就說要養生,就想起來了營養品、保健品,大家一定要記住,要想健康長壽,心態是最重要的,永遠記住,壽從樂中來。


只要你快樂,只要你真心的去笑,只要你心情豁達,放開了,我們就能長壽。」


泰戈爾說:「當一個人微笑時,世界便會愛上他。」


別小看快樂的力量,常言道:一日三笑,人生難老;笑口常開,百病少來。人一旦快樂起來,他的整個身體就放松了,免疫力就上來了,自然也就不容易生病。


不生病,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從積極,樂觀,豁達,平和之中去修煉的一種能力。


縱有萬千煩惱,不如花一笑。人活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你腰纏萬貫,你住著豪宅,開著豪車,可你要是不快樂,整天患得患失,糾結焦慮,人際關系很糟糕,身體也越來越差,那你活著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世事無常,喜樂參半,改變不了境遇,那就改變心態。


好心態,勝過萬千補藥。笑一笑,十年少,心態好的人,首先他不容易衰老,因為相由心生,好的心態,必定會催生出好的相貌。


其次,心態好的人,身體會更健康。心態好的人,負面情緒就少,心病也少,身體自然就不容易生病。正所謂,心寬病自退,心安身自安,養生的第一步,一定是養心態。


人這一生,只要有了健康的身體,快樂的情緒,你就贏了一大半,至於其他的,知足擁有,放下執念。


就像莊子說得那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努力過了,爭取過了,結果還是不盡人意,實在不行就算了吧。失去了又能怎麽樣呢?得不到又如何呢?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健康才是最珍貴的。


有一句詩是這樣寫的: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釣魚釣了一個晚上,卻無功而返,一條也沒釣到,可是轉念一想,魚沒釣到,但載了滿船的月光回家呀!


我對這句詩的理解就是,人生苦短,我們這一生不可避免的要去面對很多消極的因素,但你要始終相信,任何消極的東西裏,都會有積極的內容,你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那些積極的東西,並誇大他,先好起來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


弘一法師曾說過一段話:「人要學會放過自己,別整天胡思亂想,這該來的,依然會來,誰擋也擋不住。


眾生皆苦,世人難渡,你又何必想那麽多呢?路走得太多,疼的是腳,人想得太多,累的是心。」


世間最好的養生,就是養心。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靜可通萬事理,心態好了,身體就好了,福氣自然也就來了。而養心態最重要的三點就是:善忘,少怨,不比。



#網路分享文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25

80歲以上老人多半逃不過7個現狀

 分享80歲以上老人多半逃不過7個現狀

80歲以上老人,多半逃不過這7個現狀,早瞭解早準備


本文為健康知識科普,結合權威資料和個人觀點撰寫,部分情節為方便表達和閱讀理解進行了適當虛構與潤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診斷。如感不適,請及時就醫。


肌肉一垮、記憶一斷、飯量一減,80歲之後,身體就像一輛跑了幾十年的老摩托,哪怕你保養得再勤快,也逃不過零件鬆動、系統老化。衰老不是慢慢變老,而是突然掉鏈子。


張文宏說得很實在:多數人活到80歲以後,都會走進同樣的七個“老坑”,有的是生理的底線,有的是社會的盲區,有的則是我們自己忽視了太久的真相。


別美化老年,也別妖魔化它。人活一世,活得明白才有底氣。今天這篇,拆解那“80歲之後的真相”,不賣焦慮,只說乾貨。


肌肉流失是第一道門檻。別以為不去健身房就跟肌肉無緣,肌肉是撐起代謝和行動的根本。超過80歲的人,平均每年流失1.5%~2%的肌肉量,光靠“多吃點肉”解決不了。


缺乏刺激、蛋白質吸收差、活動減少,最後導致“站都站不起來”。而很多老人摔倒後的悲劇,根源就在於腿軟——不是沒骨頭,是沒肉。


再一個,吞咽功能退化,是被嚴重低估的風險。很多老人吃飯慢、挑食、喝水嗆,家屬以為是“正常老了”,但這可能是吞咽肌群協調能力減弱。


長期忽視,導致營養吸收差、體重下降、易吸入性肺炎,最終陷入惡性循環。有研究指出,80歲以上人群吞咽障礙發生率超過30%。別說吃飯,連喝水都成考驗。


第三個是味覺退化。聽起來像小事,實則影響巨大。味蕾數量隨年齡銳減,尤其是對鹹味和甜味的感知下降,導致老人越吃越鹹,越吃越重口味,鈉攝入過多,直接推高血壓。而味覺減退也降低了食欲,進食量減少,營養不良說來就來。很多老人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出味道”。


認知能力下降,是最讓人難以接受、但又極其普遍的一環。80歲後,腦部體積持續縮小,海馬區尤其明顯,影響記憶、空間感、執行功能。


你發現老人常忘事、重複話、找不到鑰匙,不是“老糊塗”,而是認知功能的真實衰減。資料顯示,80歲以上人群中,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率高達25%以上,而這往往是“滑向失智”的前哨。


別忽視睡眠品質的變化。80歲的人,褪黑素分泌減少,大腦對晝夜節律的感知能力降低,導致入睡困難、早醒、淺睡多夢。很多老年人晚上睡不著,白天又昏昏沉沉,晝夜倒置,仿佛“永遠在時差裡”。長期睡眠紊亂,情緒波動、記憶力下降、免疫力低下,一環扣一環。


第六個現狀是社會連接斷裂。退休、喪偶、子女外出,80歲之後,人際圈急劇縮小。孤獨感像慢性病一樣滲透進生活。研究發現,長期孤獨的老人,其死亡風險增加26%,遠超某些慢病。孤獨不是情緒問題,是全身性影響:免疫系統會變弱,炎症水準升高,甚至加劇認知退化。


最後一個,不是生理也不是心理,而是醫療資源獲取能力下降。這個被很多人忽略了。80歲以上老人,往往面臨行動不便、資訊獲取滯後、子女陪同困難等現實問題。

別說體檢,就連拿藥、掛號,都是麻煩事。很多慢性病管理因此中斷,健康狀況雪上加霜。很多老年人對自己隱忍成性,不喊疼、不求醫,錯過最佳干預時機。


說白了,80歲以後,身體不是一塊地方出問題,而是“系統性崩盤”,這才是真實人生。你可能撐過了癌症,也熬過了糖尿病,但別以為就此安全,衰老從來不是單點爆破,而是全線塌陷。預防做得再好,也只能延緩,不能逆轉。


知道這些,不是為了嚇人,而是為了精明應對。肌肉退化不是只靠走路,力量訓練才是關鍵,哪怕只拿一袋米做啞鈴,每天十分鐘,也能啟動下肢肌群。不要小看力量訓練對老年人的意義,它不是健身,而是自理能力的底線。


再吞咽問題,不是讓老人多吃,而是要有針對性地訓練。現在很多康復機構都有“吞咽康復訓練”,包括冰刺激、咽肌鍛煉等,提前介入,可顯著降低肺炎風險。別以為這屬於“醫院的事”,家庭照護也能做基礎干預。


至於味覺退化,也不是只能“吃重口味”。可以嘗試多樣化調味,如檸檬汁、香草、辣椒粉等,既能刺激味覺,又不增加鈉負擔。飲食重構,是老年營養管理的關鍵,而不是單純地“吃得多”。


認知衰退方面,很多人以為只靠讀書、寫字就能預防,這思路太單一。真正有效的,是多維刺激:身體運動、社交互動、語言訓練、認知遊戲。尤其是社交,哪怕只是和鄰居聊幾句話,都能顯著啟動大腦神經通路。別低估“說話”的力量。


睡眠問題,可以從生活節律入手,而不是盲目依賴褪黑素。每天固定時間起床、曬太陽、日間適度運動,這些比吃藥靠譜得多。睡前別看電視、別刷手機,80歲的大腦對光線刺激更敏感,藍光影響比年輕人更劇烈。

社會連接的斷裂,需要全家人介入,不是靠“陪一會兒”解決的。真正的連接,是有品質的互動。你可以教老人用視頻通話、發語音、甚至刷短視頻,但前提是別把他們當“不會用手機的外星人”。數位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種再社交。


醫療資源的獲取,則需要從制度端思考。

社區家庭醫生制度的完善、遠端問診平臺的普及、藥品配送上門服務,這些都是緩解老人就醫困難的關鍵。而家屬的配合也非常重要,不要讓“等他自己說疼”成為錯過治療的理由。


還有多數人沒意識到:老年人對疼痛的感知閾值變高,很多時候不是不疼,而是感覺不到。尤其是心梗、膽囊炎、腸梗阻這些問題,在老人身上常常“無痛”,但病情進展更快。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80歲老人,一倒下就起不來。


腸道菌群的變化也是80歲後的一個隱秘角落。菌群多樣性下降,導致免疫調節失衡、消化功能變差、炎症反應增強。飲食干預是唯一通路:多樣化植物性食物、減少過精加工、適量益生元攝入。不是吃某種“神奇食物”,而是整體飲食模式要變。


還有一個冷門但關鍵的現象是:老年人皮膚變薄,傷口癒合能力下降。這個變化導致哪怕是輕微的擦傷,也可能感染、潰爛,甚至誘發敗血症。保濕、避免外傷、及時處理小傷口,這些事看起來小,對八旬老人卻是保命操作。


骨密度下降是顯性的,但你知道嗎?80歲老人跌倒後骨折風險翻倍,而骨折之後的一年內死亡率超過20%。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只是基礎,最關鍵的是減少跌倒風險:包括家中環境佈置、鞋子的選擇、視力的檢查。


別指望80歲了還活成“凍齡神話”,也別把老年看成“半成品人生”。它是完整的人生階段,有尊嚴,有價值,也需要科學地活。理解了這些七大現實,不是為了“躲過它們”,而是為了在它們來臨時,有準備,有底氣。


不去神化長壽,也不去恐懼衰老。真正的智慧,是看清局面、調整策略、從容應對。每個80歲都會面對,但不是每個80歲,都要狼狽收場。提前佈局,是一種遠見。


如果你家裡有老人,也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他們;如果你自己已經步入晚年,別怕看真相,怕的是一直被蒙在鼓裡。


參考文獻:

[1]王麗,李燕,陳建國.多因素干預對老年人肌少症的影響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誌,2024,44(10):2503-2507.

[2]陳琳,鄭春華.吞咽障礙在高齡老年人中的研究及康復對策[J].中國實用神

Tuesday, September 9, 2025

偷拍南加州的呆頭鳥和松鼠小哥。 Rv

 看,這些南加州的 呆頭鳥們,很愛吃,也很愛玩,天天二九暝!

又被妳補捉到好鏡頭(!)

記得我家那個破舊的賞鳥軟體嗎?它這次又發揮功能了!

在南加卅這裡,「偷拍」是合法的,鳥兒們沒有抱怨——只要有好吃的,都可以犧牲色相啦!

這叫做自投羅網😩🤣🤣

人為財死,烏為食亡。做鳥的狗仔隊不用執照。

哇,看看這個鏡頭,抓到了!抓到了!⋯⋯猜猜,這次誰來午餐!?

哎喲,松鼠🐿️小哥來報到⋯⋯

我告訴這位松鼠小哥 ,鄭重向牠推薦咱隔壁鄰居李太太的烹飪手藝,說 如果牠也是一位美食專家,不妨登門去拜訪貴府,所以,李太太啊,這位不速之客會很快就會出現在你家門口報到喔⋯⋯

老身自身難保⋯⋯

剛剛在我家院子看到一位松鼠小哥嘴巴叼著食物到處跑,那個就是從你家來的美食專家嗎?

瞎,未免太客氣了,牠還自備食材來!



Monday, September 8, 2025

You do your natural, God will do his supernatural! Rv

你的脊椎情況怎麼樣了?

 謝謝,我現在疼痛加劇,醫生開的那個止痛藥効果不好。上個禮拜五又去照了CTscan,現在就等醫生決定手術日期。

真是心疼你了!


幸好有主可依靠。過去對祂不冷不熱,用完即忘,很慚愧!

每天感恩🙏,神不會給妳承受不起的苦難,這是我一貫的相信!

你說得很對,今天有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以前我的疼痛科醫生要我加添吃TRAMADOL 止痛藥,我都拒絕,因為不想吃太多藥,又之前也有發生過不好的副作用。前天我的家醫給我開安眠藥時,把TRAZODONE 開錯成TRAMADOL。收到後本來要丢棄,結果今早實在痛到不行,就估且吃它一粒,沒有想到竟然減輕疼痛不少,也沒有副作用。萬事互相效力,這真是神奇!阿門!

You do your natural, God will do his supernatural!


Yes,how true it is .

Saturday, September 6, 2025

找到包容你的人

緣份是,

找到包容你的人 !

 

有一個男人,為了參加第二天的小學同學會,特地上街,,買一條新長褲。

他回家穿上後,卻發覺長度多了十公分。

於是請求媽媽替他改。

媽媽說,身體不舒服,想早一點休息,今晚不想改。

於是, 改請求太太替他改。

太太說,還有許多家事要做,今晚沒有時間改。

於是,改請求女兒替他改。

女兒說,今晚跟男朋友約好去跳舞,沒有時間改。

他想想,既然如此,明天穿舊的長褲,去同學會也可以!


當天晚上,他媽媽心想:「兒子平時對我很孝順,他開口要求,總不好拒絕他。」

於是,起來替兒子改長褲,剪短了十公分。

他太太稍晚做完家事, 心想:「老公平時很有耐心,今天他是不會縫針線,才開口要求,總不好拒絕他。」

於是替先生改長褲,剪短了十公分。

他女兒晚上回來: 「爸爸不阻止我去跳舞,實在是開明的老爸,今天實在應該替他修改長褲。」

於是替爸爸改長褲,剪短了十公分。


第二天早上,三個女人分別告訴男主人此事。

他一試長褲,已經變成吊腳褲了。


他的反應是,

哈哈一笑說:「我一定要穿去給同學看,告訴他們,我的媽媽、太太、和女兒對我多好。」

結果,老同學們一致稱讚他,家庭經營成功。

他的媽媽、太太、和女兒,也都很高興。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男主人,

當下會做何反應?

「哈哈一笑」抑或

「破口大罵」?


人,面對外人時,總是可以表現得雍容大肚、心平氣和,但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卻往往一點小事,就皺起眉頭,甚至出言相傷。


如果形容人類是一種「出門高E.Q,回家低E.Q」的動物,我想一點兒也不誇張。


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幽默感給家人吧! 否則自己也不會快樂,不是嗎? 

請轉傳,或許今天就有人需要它!


第一名佇櫸竹篙叉,上尾名佇做頭家

好文分享⋯⋯

1980年我退伍後重返蘭嶼國中任職,時任校長方世玉台南縣大內鄉人,因此被尊稱為大內高手。他是早年全大內鄉唯一考取台南師範學校,升格師專畢業後又插班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的高材生,最後做到校長成為全鄉的風雲人物。

   但在一切以財富衡量身分地位的新時代,這樣的成就並未曾讓他得到應有的尊榮。想到每年小學同學會時大家都開賓士,只有他一個人騎著50CC摩托車與會。大內高手說:那些開賓士的同學當年有些人眼睛是張不開的;有嘴巴合不起來的;有流鼻涕的也有流口水的,後來人人事業有成,個個比他有錢。

   原來這些人有在台南市民族路夜市擺攤致富;也有靠生產聖誕燈泡外銷美國發財的,有點現在中國土豪的感覺,真正應了:「第一名佇櫸竹篙叉,上尾名佇做頭家」的古諺。1981年我要告別蘭嶼時,「大內高手」緊握著我的手意味深長地説:老弟啊你要加油,教冊人大多數自命清高食古不化,尤其是我們教國文的,像現在要㩮竹篙杈連我太太都嫌我太老了。

   1990年左右宜蘭縣文化中心北側「雅典娜」預售屋正在推出,雙併別墅一間270萬,我始終不為所動。有一個假日被牽手押著前往參觀樣品屋,當天晚上我以讀書人淡泊名利,有宿舍可住應該滿足為牽手上了一堂中國文化課。這場「看屋風暴」直到1993年我多花了157萬在員山鄉尚德村首購「乾隆皇第」才平息,而這時的「雅典娜」已叫價10000萬以上。

   回首大內高手方世玉校長「教冊人大多自命清高食古不化」言猶在耳,我只能以住不起「雅典娜」住「乾隆皇第」更高尚自我安慰,當然我也是至今除三星鄉下唯二沒有其它房地產的宜中退休教師。

   一直到2016年11月13日當我讀到自由時報「李曉峰專欄」:古今內外所有改革的阻礙來自三種人:既得利益者、既得習慣者及既得觀念者⋯誠如凱因斯説的:「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比拔牙還痛苦」。原來我竟是一個購屋族中十分落伍的既得觀念者,此事一方面要感謝李教授給我的啟蒙,一方面也要遺憾這篇珍文晚出現了26年。

2025 9/6番兒疆

黃瑞疆的作品,宜蘭三星人,曾擔任全國教師連盟主席,蔣渭水紀念高速公路催生者之一,此文是他回憶錄的一部分。

Friday, September 5, 2025

屋頂的裂縫

 這個故事太美了,不管你再忙,也要先停下你手中的工作,把它看完~


《屋頂的裂縫》 


 一對年輕牧師夫婦被派到紐約布魯克林區為一間老舊教堂重新開幕。 


 那老教堂的確很破落需要大力整修。 


 他們訂下一個計畫時間表,每天做一點整修,準備聖誕夜舉行重新開幕的禮拜。 


 聖誕節前一星期,所有的工作幾乎都照著進度差不多完成了。 


 但是突來了連續兩天暴風雨。 


 聖誕夜的前三天,牧師去到教堂時,看見屋頂裂了一個縫,祭壇後的牆壁油漆剝落了一大片,大概有二十呎長八呎寬。 


 牧師心冷了半截,把掉落地上的油漆掃乾淨,心裡盤算著該怎麼辦。 


 「是不是必須把聖誕夜的禮拜取消?把重新開幕的時間延後呢?」他左思右想。 


 後來他釋懷了:「我相信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在他回家的路上,剛好碰到當地一些企業聯合擺攤子舉辦的一場像跳蚤市場一樣的義賣會。 


 他信步走進去瞧瞧。 


 他注意到一張很漂亮的桌巾,象牙色的,桌巾中間繡著一個大大的十字架。 


 桌巾的大小剛好可以蓋住教堂牆上那片油漆剝落處。 


 他把桌巾買了下來,折回教堂去。 


 這時天空下起雪來。 


 一位老太太從對街跑來要搭巴士,但沒趕上。 


 下一班巴士要再等四十五分鐘才來,於是牧師請老太太到教堂裡等,避避風雪,也可溫暖一點。 


 牧師開始去搬梯子,把那張剛買的大桌巾掛到牆壁上,剛好蓋住剝落的地方。 


 「感謝主!簡直太完美了!」牧師看著掛好的桌巾,滿意極了! 


 突然,他注意到老太太走到前面來,盯著桌巾,臉色發白。 


 「牧師,你哪來的這張桌巾?」老太太問。 


 牧師把前因後果解釋給她聽。 


 「你可不可以看看桌巾右下角是不是繡有EBG字樣?」老太太聲音顫抖地問。 


 這正是這位老太太名字的縮寫。 


 牧師檢查了桌巾的右下角,果然有這幾個字樣。 


 桌巾正是三十五年前老太太在奧地利時親手繡出來的。 


 老太太跟牧師說:「三十五年前,我跟我先生住在奧地利,家境富有。納粹來了以後,我們被迫離開。我先走,我先生隔一個星期走。」 


 「後來我被送到集中營,再也沒看到過我先生,也從此沒再回家過。」她說。 


 牧師聽了,要把桌巾還給老太太,但老太太卻要牧師留著給教堂用。 


 牧師於是堅持開車送老太太回家,謝謝她的桌巾。 


 她住在史塔登島,只有每星期到布魯克林區做清潔工。 


 幾天之後,教堂順利地在聖誕夜重新開幕。 


 整間教堂幾乎全部滿座,音樂及氣氛都很好,很多人都說下星期天會再來聚會。 


 禮拜結束了,有一個鄰居的老先生坐著還不離開,牧師認得他。 


 「牧師,你這張桌巾哪裡來的?」老先生問 


 「我戰爭前住在奧地利的時候,我太太繡了一張這樣的桌巾,世界上居然有兩張這麼相像的桌巾!」 


 他告訴牧師,三十五年前他跟太太是因為納粹入侵奧地利而分散的。 


 他要太太先離開,他隨後就走。 


 沒想到後來他就被抓入牢裡去了。從此沒回家,也沒再見到太太。 


 牧師愣住了。 


 「您能讓我開車載您去兜兜風嗎?」牧師問老先生。 


 「好啊!跟你聊聊我的故事,如果你有興趣的話。」老先生答。 


 牧師把車子開到史塔登島一間公寓前,三天前他才送老太太回來的地方。 


 他扶著老先生爬了三層樓的階梯,在老太太的門上按了門鈴。 


 牧師親眼目睹了一場感人的聖誕團圓。 


 這是一位美國牧師敘述的真實故事。 


 上帝讓人團圓的方式實在大奇妙了! 


 人海茫茫,尋尋覓覓,唯有上帝知道在哪裡。 


 一個屋頂的裂縫,一對團圓的夫妻。 


 誰知道你或許就是下位見證奇蹟的人呢? 


 當你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意氣用事,更不要發怒或是悲傷, 


 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呢? 


 或許因為你的汽車被刮,碰到你生命中的另一半呢? 


 或許因為你考試沒考好,在新學校碰到你生命中的貴人呢? 


 又或許因為你被人誤會沒有動怒,而被老闆拔擢為主管呢? 


 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情,當不如你意的事情發生時,仔細觀察看看,或許神蹟就在不遠的前方! 


 永遠用正面積極的心,來面對你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25

人類的身體是為了移動而演化的,不是為了靜止

那張一萬塊的人體工學椅,正在慢慢摧毀你。

這不是危言聳聽。

這是我花了三個月,試了五張頂級椅子,每天換八種姿勢,最後在物理治療師診間得到的血淚教訓。

我以為砸錢就能解決問題。

但我的背痛卻越來越失控。

那天,我終於受不了,去找了一位專門處理頂尖運動員和高階主管身體問題的物理治療師。

他聽完我的描述,只看了一眼我拍的辦公室照片,笑著說了一句讓我終生難忘的話。

他說,你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相信那張椅子了。

你的身體不是設計來給你坐的。

他解釋,人體工學最大的騙局,就是讓你以為有一個完美的坐姿。

事實上,沒有。

人類的身體是為了移動而演化的,不是為了靜止。

當你長時間保持任何一種姿勢,無論多麽標準,你的身體都在受損。

這就是姿勢凍結(Postural Freezing)。

你的肌肉會失憶。

你的髖屈肌因為久坐而縮短、緊繃,同時你的臀大肌會徹底關機,忘記如何發力。

他稱之為辦公室屁股。

接著,你的下背部為了代償,承受了所有壓力。

這就是你花大錢買了支撐,腰卻越來越痛的根本原因。

我問他,那我到底該怎麼辦?

他的回答.

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他說,人體工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讓你坐得舒服。

答案,竟然是要你坐得不舒服。

真正好的人體工學環境,不是一張完美的椅子,而是一個逼你不斷改變姿勢的環境。

這才是核心。

你的身體渴望的是變化,不是靜止的舒適。

他給了我三個最反直覺的建議:

1. 拋棄完美坐姿,擁抱動態坐姿

與其追求 90 度的完美角度,不如練習不斷地微調。

身體稍微前傾 5 分鐘。

換到後仰 10 分鐘。

翹個二郎腿(對,你沒看錯),然後 15 分鐘後換另一隻腳。

把重心從左臀換到右臀。

重點是,永遠不要讓你的身體在同一個姿勢下待超過 20 分鐘。

2. 讓地板成為你最好的椅子

每小時,給自己 5 分鐘的地板時間。

站起來,做幾個深蹲或弓箭步,重新啟動你的臀部肌肉。

或者更簡單的,直接坐在地板上回覆幾封 Email。

當你坐在地板上時,你的身體會自然而然地變換姿勢,因為沒有一個姿勢是能讓你舒服太久的。

這正是你的身體需要的。

3. 把你的環境遊戲化

把水杯放在需要站起來才能拿到的地方。

把印表機放在房間的另一頭。


設定一個每 30 分鐘就響一次的計時器,提醒你變換姿勢或站立。

創造一個讓你不得不動的系統,而不是依賴你的意志力。

意志力會耗盡,但系統會持續運作。

我走出診間時,腦子一片空白。

我過去幾個月的努力,完全搞錯了方向。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產品來解決問題。

但真正的答案,卻是一個行為的改變。

我們被消費主義洗腦了。

以為昂貴的設備就是專業,以為花錢就能買到健康。

但真相是,最好的那張人體工學椅,是你根本不想坐下的那張。

你的身體,才是終極的解決方案。

從那天起,我賣掉了昂貴的椅子,換了一張最普通的辦公椅。

但我增加了兩樣東西:

一個 30 分鐘的計時器。

一張放在角落的瑜珈墊。

三週後,困擾我半年的背痛,消失了。

你今天,站起來幾次? 要站起來了嗎?


Monday, September 1, 2025

有趣的台灣地名

 有趣的台灣地名:



◎推三阻四➡️七堵

◎地層下陷➡️深坑

◎雙火雙水➡️淡水

◎開張大吉➡️新店

◎風光明媚➡️景美

◎被蚊子咬➡️艋舺

◎雨後春筍➡️新竹

◎成績優良➡️學甲

◎身懷六甲➡️大肚

◎一生無恙➡️永康

◎不良少年➡️太保

◎樂善好施➡️善化

◎農夫插秧➡️田中

◎天昏地暗➡️烏日

◎表揚善行➡️嘉義

◎不愁吃穿➡️金山

◎海水退潮➡️汐止

◎飲水思源➡️知本

◎清明祭祖➡️思源

◎沃野千里➡️豐原

◎朦朧山岳➡️霧峰

◎樹高聳天➡️雲林

◎四季如春➡️恆春

◎森林之王➡️泰山

◎世界和平➡️大同

◎豐年吉兆➡️瑞穗

◎還我河山➡️光復

◎和尚罷工➡️關廟

Sunday, August 31, 2025

史欽泰,把「桃花源」從遁世變現世 沈珮君 文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開路先鋒 

雖然歷史沒有what if,但是從頭覆按時,關鍵時刻若作出不同決定……?細思極恐。

「如果沒有台積電,2026年以後,所有的自動駕駛都會不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今春台大EMBA演講時,描述一個不能想像的世界。何僅自動駕駛會不見,蘋果手機升級也沒辦法那麼快,AI可能仍只存在科幻電影裡。


「如果沒有台積電……」,人類文明史會改寫。

台積電現在似乎等同「張忠謀」三個字。他說,他建立台積電,充滿酸甜苦辣。他的酸甜苦辣中沒有多所著墨或者他不盡知道的是,當他還在美國「德儀」為自己墜落的職涯力挽狂瀾時,貧困的中華民國政府已憑藉海內外幾個人的毅力,以莫名的信心,克盡萬難說服立委、建立工研院體制、擠出鉅款,派出四十多位工研院同仁去美國半導體大廠RCA付費學習(不是川普說的「偷」),1976年起連續三年,每年付給RCA一百萬美元。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群平均二十八歲的台灣工程師,回來試產,良率就超過美國師父,RCA驚訝之餘,想把這座台灣第一家半導體示範工廠買下。


當年如果賣了,後來就沒有聯電、台積電及一連串科技大廠,這些如地殼運動一般一個一個拱起、聳立、綿延的護國山脈了。


RCA想把工研院第一座示範工廠買下,並聘用全數員工,這是很好的條件,也是對台灣才剛踏入半導體的成績很大的肯定。工研院時任院長方賢齊在工研院成立二十五周年時回憶此事,坦言「當時很多人很心動」。怎能不心動呢?七、八○年代,台灣面對聯合國、美、日、韓接二連三的背棄,如翻騰在巨浪的孤舟,當時很多人千方百計移民,第一目標就是美國──流著奶與蜜的夢土。何況台灣這座官方出資的工廠,只是「示範」,還常遭杯葛,充滿不確定性,若見好就賣給美資,豈不甚好?


但是,這第一座半導體廠的第一位廠長史欽泰卻有不同看法。他一向溫良恭儉讓,那天卻罕見地以沉重語氣告訴方賢齊:「如果把這座廠賣給美國人,我當年回台灣貢獻國家IC(積體電路)計畫的意義就沒有了,我會辭職。」他明確表示不會跟著工廠轉移到RCA旗下去。


方賢齊很感動,另一方面也覺得「當頭棒喝」。是啊,我們所為何來?只是要做一家工廠賣掉?還是要為台灣發展產業、提升台灣電子業?政府派人赴美學習半導體技術的初衷是什麼?


史欽泰孤臣孽子的心情,敲醒了正作著「美」夢的人。


史欽泰,台糖子弟,高雄茄萣漁村之子,在美國普林斯頓以全額獎學金拿到博士學位後,在聖地牙哥一家電腦公司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我一心一意要回台灣」。他必須回來,因為他要直面自己的土地、回答自己:「我能為台灣做什麼?」


1969年他赴美留學,1970年日本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1972年美國將二戰後占領的「琉球群島」(含釣魚台列嶼)交給日本,掀起華人憤怒。普林斯頓台灣留學生組成「保釣行動委員會」,聲量很大,是保釣大本營之一。史欽泰雖未直接參加,但在同學聚會中,不斷聽到保釣運動的消息,群情沸騰,而他相對沉默:「我從小個性就不會很強烈,沒有情緒。我碰到問題不會著急,不會生氣,我只是想:應該怎麼解決?我能為台灣做什麼?」


從此,「我能為台灣做什麼?」成為他一生的功課。


出去,就是為了回來

史欽泰出生在台灣光復第二年(1946),當年年底,世界第一個電晶體誕生,而台灣的戰後嬰兒潮正才一個個呱呱墜地,赤腳長大。


史欽泰生長在漁村、蔗田,曾與阿嬤住在茄萣海邊,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一下雨,家家戶戶土糊的地都是黏黏的泥水。他小學三年級搬去父母住的台糖農場宿舍,上學必須搭乘台車,一搖一晃離開遼闊的蔗田,再走路到學校。


他台南一中畢業後,保送台大電機,北上租了一間兩個榻榻米大的房間,每天三餐最多十元,從未感匱乏。


畢業退伍,赴美深造。出國的那一年,正是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那一年,而史欽泰才第一次搭飛機。他踏上美國的土地,正是晚上,燈火燦爛,他用shock(震撼)形容自己受到的衝擊:「美國怎麼這麼亮?」真正的問題是:台灣,我的故鄉,為什麼這麼暗?


當時台灣街燈不多,昏昏滅滅,連電扇也才普及不久。


史欽泰從未覺得自己貧窮,但踏上他鄉的第一步,他深深體會到,我們國家落後太遠了。


「出去,就是為了回來」,他本來拿到博士就想回台灣,他跟住在普林斯頓附近的潘文淵先生面談、討教。潘文淵是RCA研發主管,1974年被政府請回評估如何提升台灣電子業,他建議我們發展積體電路,並閉門在圓山飯店十天,替台灣擬出「積體電路計畫草案」,早上十一點交給經濟部長孫運璿,下午兩點就通過了,孫運璿並保證負責籌措一千萬美元經費。


「三不」之約

一個多月之後,就在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知名的「電子所」前身),這是後來驅動台灣電子業轉型的強勁引擎。


又過一個多月,孫運璿飛到美東,叩開潘文淵家大門,懇託他為台灣組成一個「科技顧問團」。潘⽂淵立刻請來在美七位華⼈專家,到家裡與孫運璿晤談,當天 ,台灣半導體史上居功厥偉的「技術顧問委員會」(TAC,Technical Advisory Council)就非正式地正式成立了。這真是超級效率。


這些科技顧問每周六到潘府聚會討論獻策,潘文淵並為大家擬定「三不」之約:

一,不拿台灣政府一毛錢。參加此事,是為國家,不是為錢。(潘文淵更決絕,從台灣決定派人去RCA學習之後,他即提早兩年自RCA退休以避嫌,潘夫人也辭去美國教職,伴他頻頻來回美台,她說「成全他的愛國心」。潘文淵即使退休後也未拿台灣一毛薪水。)

二,不能占用上班時間。大家必須用個人時間為台灣奉獻。所以,周末開會。

三,不能洩漏在職公司的機密。

這群科技顧問的「三不」原則,大公無私,讓自己既做母國義工,也未背叛美國雇主,忠義兩全。數十年來「三不」一以貫之,連在第二年才加入的重量級半導體專家、中研院院士虞華年去年九十歲回憶此事時,對「三不」仍然倒背如流,尤其強調:「你不能為錢而來。」


史欽泰是TAC在美面試的學人,他聽了潘文淵建議,先在美國工作汲取經驗,一年多後,知道台灣的IC計畫已確定,立刻辭職返台,連老家都沒回,直接進入工研院。


不進企業,留守工研院

史欽泰是第一波赴美RCA學習的十九人之一,他是製程部分領隊兼司機(只有他有留美經驗,會開車),同行的還有曾繁城、曹興誠、劉英達、陳碧灣、倪其良、戴寶通等人,這群不到三十歲的小伙子,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將成為未來台灣半導體界明星,而台灣從此將成為世界半導體界的喜馬拉雅山。史欽泰當然也沒想到他後來在電子所長任內、親手衍生出去的台積電,將成為全球半導體業的聖母峰,他國可望不可及。


工研院是孵育半導體業的溫床,更是台灣科技人才的養成地,它鄰近清華大學,大樹林立,現代化建築錯落其間,儼若一座大學城。當年這附近都是稻田,根據工研院二十五周年「回首來時路」的訪談,第一任副院長顧光復回憶他和經濟部次長張光世一起到新竹尋找工研院用地的時候,「走的是狹窄坎坷的田間小路,張光世還摔了一跤」。與史欽泰先後回台報到的同學章青駒在電子所成立三十周年受訪時,回憶對工研院第一印象,也恍若隔世:「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到新竹,走過一些從美國標準看來破破爛爛的建築,見了兩位穿著隨便的人事人員,這在當時讓我詫異極了。」


不僅地方破,薪水也爛。史欽泰生動地形容:「我在美國繳的稅,比工研院薪水還多。」他回台那年薪水一萬四,這已是相對高薪,一般教授才八千元。


史欽泰所為何來?

曾做過工研院董事長的張忠謀,在自傳中對工研院頗有一些「責之切」的批評,其中一點是:工研院的人只想做「研究人」,不想做「工業人」。


其中最知名的當然就是在工研院堅守二十七年的元老「老史」。史欽泰堅持不進企業,他以自己個性不適合為由,頑固地留守工研院,收入遠遠不如科技公司。


這是他的選擇。

「我不是只要做一家『企業』,我想做一個『產業』,我要做一個『生態系』。」史欽泰相信:「這才能確保國家獲利。」他認為台灣不僅要建立半導體業,整個電子業都應該要升級,他的夢想只能在工研院完成。


「半導體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的生態系」,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這些有上下游關係的上市半導體公司,都是先後自工研院衍生出去的,史欽泰是創建人、督導人、催生人。還有更多與工研院直接間接相關的公司。


他也帶領工研院著力個人電腦,電子、電信、通訊、航太、生醫。他興趣廣泛,喜歡跨領域,峰峰相連。而每次技術成熟、商機出來、民間搶入時,他就帶領工研院退出,他的名言是:「創新不易,策略性退出更難」,但唯有策略性退出,台灣中小企業才能一個個蹦出來,而工研院可把資源再投入新領域。


史欽泰是工研院年紀最輕、任職最久的院長,他在此落實夢想中的「科技桃花源」。


「桃花源不應該是遁世的,應該是現世的」,他不僅帶領同仁深耕研發,他還吸引外界有志之士進來,讓他們利用工研院的資源、光環,更快地實現科技理想。


「工研院沒有圍牆」,這個桃花源不會讓你找不到入口,史欽泰擔任院長時,建了開放實驗室及創新育成中心,史欽泰希望「這就是各種領域人才可以相遇、碰撞的平台,讓交流和火花自然產生」。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奠基者

人,有進有出。工研院成立五十年來,員工轉戰民間科技大廠的,至少兩萬人,「小魚進了大池塘立刻變大魚」,其中有一百多人出任科技大公司CEO或高階管理人員。此外,自1996年工研院育成中心成立以來,共有478家廠商進駐,其中三十一家在離開育成中心後成功進駐竹科、三十三家成功上市或上櫃。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史欽泰在院長任內,不斷提醒同仁:「工研院沒有『自己』。我們唯一的『自己』就是台灣。」廠商壯大,就是台灣壯大;廠商需要工研院,就是工研院的成就。


史欽泰認為工研院的角色就是:「成就廠商,幫助廠商成為明日之星。」


無名,無利,無我,有人因此認為工研院是「悲劇英雄」。對史欽泰來說,「無私」、「利他」是明確的自我定位。


史欽泰自美回台更新身分證時,工研院因是財團法人,戶政事務所在他的職業欄寫著「社會服務」,他覺得對極了:「是呀,工研院就是社會服務。」他很高興自己的工作是「社會服務」。


史欽泰堅守在工研院「社會服務」,全力貢獻科技業,沒有分到一張股票,甚至為了避嫌,在職期間也要求太太絕不能買股票,「因為我太了解這些產業,這有利益衝突」。他認為「錢夠用就好」。


他很富足,他擁有的最大「紅利」是:台灣半導體成為一個生態系完整的產業,台灣電子業從一般裝配升級到多項世界第一第二,這是台灣真正的用實力走出去。有什麼能比夢想實現更富足?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曾說,全球有兩個研究機構,世界應該重視:一個是德國的Fraunhofer Institute,另一個是台灣的ITRI,即工研院。


這應該是對工研院最大的肯定了。

史欽泰充滿感恩:「我的一輩子就是跟著台灣半導體業一起發展。」他說得太客氣了,他的主管胡定華,也是開創台灣半導體業的元老功臣,曾經讚美史欽泰:「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上,史欽泰是真正帶兵領將、創造契機的人。」


帶兵領將,他不罵人,不摔公文,工研院曾用「柔性革命」來形容史欽泰的領導風格及成就,而他把功勞推給每一位共同奮鬥的人:「我是偷懶的人,喜歡拉著大家一起做。」他認為,「我們的寶島變成閃亮的鑽石,是很多人的貢獻」,不是一個人。


曹操註《孫子兵法》:「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史欽泰印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