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7, 2021

無齡感

 向大家推荐一個新詞——

“無齡感”

目前“無齡感”生活方式

逐漸成為時尚而廣為流行。

“無齡感”它並非盲目地不服老,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和生活態度。


“無齡感”的人,

往往不為年齡所束縛,

能夠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活力,

對事物充滿好奇並勇於嘗試,

去追求活得漂亮,活得精彩,

不留遺憾。


“無齡感”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養老理念?


詳細說來,“無齡感”生活

是指在年齡增長甚I 至老去後,

仍然保持一種不為年齡所累,

如年輕時一般的生活態度;


他們認為,

只要秉持對美好的追求,

無論任何年齡,

都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事實上,“無齡感”也是人生最良好的心理狀態;


“無齡感”的人總是在不斷往上走,閱盡人世,

對一切依然保持足夠的好奇;


忘記歲月流逝,

像孩童一樣憧憬一切

未知的降臨,

努力實現讓自己

變得更好的簡單願望。


“無齡感”的人,

即使到了60歲,

也絕不進中老年服裝店,

在他們眼裡,

那裡的衣服都奇醜無比;


他們不愛聽不明不白的

養生之道,

不亂吃延年益壽的補藥,

他們愛的是音樂,

練的是瑜伽,

玩的是自由行……


人一旦忘記自己的年齡,

進入到這種“無齡感”狀態,

無論到什麼時候,

都還想學習,

還想繼續進步,

甚至會發現,人即使老了,

年齡即使很大了,

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可怕。


退休後,我們要追求“無齡感”生活!


事實上,過怎樣的生活其實跟年齡無關;


而對於碌碌平生的我們來說

同樣如此,

不怕老,就怕衰,激情和精神的回歸才能重塑生活。


堅持“無齡感”生活的人

有一種硬骨頭的品格,

不跟年齡妥協,

不跟現實妥協,

不跟自己妥協;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說:

“我是我自己的障礙”;


除了自己,

沒有東西能真正成為

你選擇生活的障礙。


“無齡感”生活啟迪人生該有自己的生活態度,

堅持向上的生活態度,

超越年齡的限制;


只要秉持對美好的追求,

無論任何年齡,

都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世界這麼美好,

為什麼不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呢?

人不應該過早地放棄自己;

同樣,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路不對。

論語述而篇,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無齡感~

https://youtu.be/qZ9aMPq8Vis

Friday, October 8, 2021

很有意思的 有多必有少~

錢財多的回家少,姿色多的穿衣少。

想法多的成事少成事多的長命少。

讀書多的心眼少,心眼多的安寧少。

情人多的睡眠少,朋友多的困難少。

笑聲多的疾病少。

問君你有幾多與幾少?

Monday, October 4, 2021

錢和家庭哪個重要?

 錢和家庭哪個重要?老外竟然這樣評價中國人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最講究親情的種族之一,並且深深地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我澳洲的朋友談起了中國人和澳洲人對家庭的重視。沒想到,那幾位澳洲朋友說:“你別生氣,其實,我們覺得你們中國人並不愛家,並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這麼注重家庭。你們更愛全錢!”

 

我愕然,於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對話:

 

“無論在澳洲還是在中國當地,你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中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我們更節儉,更能省,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積累。你們平時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從中國買了帶過去,因為上海這邊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學生帶了很多碗過去。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聖誕節你們甚至都不休息。所以,你們華人的孩子儘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另類,覺得和當地人比起來,父母更關心的是家庭的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是的,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你們中國人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短暫,你們借口為了家庭的未來,而在現在就犧牲了家庭,我不知道這個帳是怎麼算過來的,怎麼還能體現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你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你們就不會為了家庭,放棄工作嗎?工作也還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國公司里有很優秀的人才,但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麼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裡工作的農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說是為了家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澳洲,你們中國人基本都比當地人有錢,但沒有人羨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你們為自己的賺錢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

 

看看我們的周圍,多少的人,為了一個房子,犧牲了自己的今天,加班加點地工作,“等買上房子,或還完貸款,就可以輕鬆了!"等着吧,……房子完了,還有孩子呢!

又有多少孕婦,“等孩子生下來就好了。”……生下來更麻煩,還不如在肚子里,想去哪裡,去哪裡!有多少小孩子家長,“等孩子上小學了就輕鬆了,熬吧。”……上學更輕鬆不了,各種輔導班,還不如幼兒園省事!

 

多少的家長,在為了一個小升初,犧牲了孩子的童年,周末奔波在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的路上,“等考上初中,就解脫了!”……小學完了,發現初中也有輔導班,而且更多,孩子更沒有時間玩了!只好等大學再玩了。“等孩子上了大學就完成任務了。”……大學上完了,找工作一樣要操心!“等孩子工作了,我就沒有負擔了。”……工作找好了,又開始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等孩子結婚了,我就不用操心了!”……結婚了,有房了,孩子的下一代又來了!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環往複,我們的視線永遠在未來,為了未來,今天積累能量、積累證書,積累票子。結果就是抱怨,我們的視線永遠沒有活在當下,發現一輩子,沒有一天是為自己過的。其實中國人一輩子就是這麼過的。

 

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國人,最有信仰的是歐洲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是中國人。

 

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終於發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常常在工作壓力中度長假;

50—60歲: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安度晚年;

死後:一般進公墓。

 

大多數歐洲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學校樂隊,學習古典音樂等;

10—20歲:組自己的樂隊,進行各種嘗試;

20—30歲:嚴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響;

30—40歲:樂隊開始正式走黑色金屬路線;

40—50歲:回憶童真,開始過回“彩色”的生活;

50—60歲:安定下來,尋找溫情,過小生活;

60—70歲:去教堂總結自己的一生;

70—80歲:與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後:安心躺在一大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生:

0—10歲:被迫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多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歲:死啃如山的書籍,應付如海的考試;

20—30歲:到處投簡歷,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歲:成為房奴、車奴;

40—50歲: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50—60歲: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卻發現馬上要退休,又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60—70歲: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卻發現還要養孫子;

70—80歲:終於安定下來度晚年;

臨死前:發現原來一塊墓地都貴得要死! 

 


Sunday, September 26, 2021

仇恨刻在水裡,恩惠刻在石上

 美國鄉下某間學校的老師,寫信給福特汽車會長:「我們學校很需要一架鋼琴,懇請您資助我們。」


不久收到回信,信封裡只有一百美元。
一般人也許大失所望,埋怨福特汽車會長小氣。但是這位老師並不沮喪,反倒拿這一百美元購買品質優良的花生種子,在學校種植。

那一年,花生收成大好,獲得可觀的利潤。因此,第二年撒下的種子更多。

幾年過後,這位老師拿買賣花生的錢,買了一架鋼琴。

她將感謝信及部分收成的花生寄給會長,並在感謝信中提到:「我用會長奉獻的一百美元購買花生種子,花生有了好的收成、賣了好價錢,終於買下一架鋼琴,非常感謝您的資助。」

後來,會長回信,同時附上一萬美元的支票。

信上寫著:「我以妳這樣的老師為榮。請我們資助的人很多,不少人埋怨我只給小額奉獻,甚至不屑一顧。但是,妳不但感謝我,還送我花生作為禮物,令我深受感動。信裡附上一萬美元支票,作學校未來的發展基金。日後若需要補助,請妳盡量申請,不論金額多寡,我都樂意奉獻。」

如果不懂得感謝,就將別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一旦沒有達到期待便嚴加批評,這是因為靈魂深處的感恩泉源已經枯乾。

有句話說:
「仇恨刻在水裡,恩惠刻在石上。」

要有耐心,任何好的成果都需要時間,澆灌和耐力。

Friday, September 24, 2021

梁啟超的二房


今天,講一位中國媽媽的故事,她出身卑賤,一生苦命,尤其到了人生終點,她孤獨而淒涼地離去,可她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卻是最寶貴的財富!她,就是王桂荃。


1886年出生的她,一生都是一個苦命女人。自幼家境貧寒,生活坎坷,她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親。父親續弦不久,竟又不幸暴病身亡,那一年她只有4歲,繼母相信算命先生胡謅,覺得她命硬克父母,因此對她愈加百般虐待,失去雙親的她,就此過著寄人籬下的淒涼生活。


6歲,王桂荃不幸被人販子拐賣,5年里,輾轉了四戶人家,吃盡了被打罵的苦頭。最後,她成為禮部尚書府中的丫頭,尚書有個堂妹叫李蕙仙,在尚書主持下嫁給了一書生,王桂荃成為陪嫁丫頭。她不知道,這將是她一生命運的轉折,因為小姐李蕙仙嫁的這個人,叫做梁啓超。


李蕙仙和梁啓超成婚17年,生下二女一男,這唯一的男丁便是梁思成,可是自小身子孱弱,家裡人瞧著,並不像能長大成人的樣。李蕙仙看在眼裡,愁在心裡,唯恐不能維繫梁家香火,而她自己因多次生產身子受損無法生育,於是,李蕙仙便想到,按封建社會那一套,讓陪嫁丫頭王桂荃,為梁啓超做通房丫頭。


那時的王桂荃,早就在多年顛沛流離中,被磨練的聰明勤快。李蕙仙體弱,梁家裡裡外外都是王桂荃操持,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都是王桂荃一力支撐。所以在李蕙仙的安排下,王桂荃和梁啓超有了夫妻之實,並且,她為梁啓超接連生下了6個兒女。但,她一直未能得到梁啓超的承認。


因為,梁啓超不能違背他倡議的「一夫一妻」,一直不肯將王桂荃納為妾室。多少年里,王桂荃不光不能得到妾室名分,梁啓超還要求孩子們,只能喊王桂荃為「王姑娘」或者「王姨」,包括王桂荃生養的6個孩子。


多年勤勤懇懇為梁家卻不能有名分,對一個女人來說,這是最大的隱痛。自己親生的孩子,卻不能叫自己一聲「娘」,對於一個母親來說,這是最大的殘忍。做女人,她命苦,當母親,同樣苦。


可不管自己如何苦,王桂荃不會苦家人,更不會苦孩子!她未曾提及過一句要名分的事,對此毫無怨言,孩子不叫自己娘,她以一個「保姆」的身份存在著,卻不辭勞苦,伺候梁啓超雙親、妻子,還有全部的9個孩子。


梁啓超14年流亡時期,梁家最淒涼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家務,無一不是她咬著牙扛下來。在艱難的境地裡,她的堅強獨立,深深地影響了梁家每一個孩子。


梁啓超不讓孩子叫王桂荃母親,可因為她對兒女們太好,他們總是偷偷地叫王桂荃「娘」,叫李惠仙「媽」。梁思成是李惠仙的親生兒子,可他小時候對生母感情不深,對王桂荃這個「娘」卻是十分尊重關心。


他常常說:「娘是個很不尋常的女人。」小時候,梁思成考試成績不好,李蕙仙氣急了,要抽他。一旁的王桂荃急壞了,沒多想就一把將梁思成摟到懷裡,正在氣頭上的李惠仙沒收住手,綁了鐵絲的雞毛撣子,一下下狠狠抽到王桂荃瘦弱的身上。


這番「護子情深」,讓梁思成記住一輩子,更讓他銘記的是「娘」的諄諄教誨。王桂荃雖然沒有讀過書,卻深知學問品性對一個人的重要。這件事後,她拉著梁思成,用很溫暖的話循循善誘:「成龍上天,成蛇鑽草,你看哪樣好?不怕笨,就怕懶,人家學一遍,我學十遍,馬馬虎虎不刻苦讀書,將來一事無成,看你爹已經足夠有學問,一有時間,還不停地讀書。」


為了引導梁思成好好讀書,王桂荃還以身作則,從目不識丁到學會一口流利東京話,用自己親身下的苦功夫告訴梁思成,孩子,好好努力。從這後,梁思成再也沒有馬馬虎虎,多年後他在中國建築界取得巨大建樹。


李蕙仙的兒女,是梁思順、梁思成、梁思莊,王桂荃的兒女,則是梁思永、梁思忠、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無論是否親生,王桂荃對每個孩子視如己出地愛,看梁家子女回憶錄,最讓人動容的,就是對「娘」的溫情。


梁思成講到「娘」在這個家裡不容易:「她對我媽和我爹的照顧無微不至,對我媽更是處處委曲求全,媽對傭人很苛刻,動不動就打罵罰跪,娘總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其間。她是一個頭腦清醒、有見地、有才能,既富有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


梁思莊並非王桂荃親生,從小卻總是牽著「娘」的衣角走路,洗澡一定要「娘」給洗,不然就哇哇大哭。十歲梁思莊染病住院,嗓子發炎嚴重,是「娘」在身邊日夜守著。後來,在「娘」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梁思莊活了下來。但因傳染病太凶,「娘」不到九歲的親生女兒,病逝了。


這是王桂荃一生中最大的打擊,可她白天仍盡心盡力地伺候一家人,只在夜裡躲在廁所偷偷抹眼淚。甚至,她將更多的愛傾注給梁思莊,梁思莊生女兒時難產,生死難料,王桂荃急火攻心,從天津冒著三伏酷熱,一路坐火車奔波到廣州守護,在產房外等了十幾個小時,直到醫生用產鉗夾出外孫女。這就是王桂荃為人母,帶給梁家所有孩子的愛。


李惠仙逝世後,1929年梁家遭逢巨大變故:梁啓超病重逝世。臨終前,梁啓超拉著王桂荃的手:「對不起,這輩子,我讓你受苦了,孩子們就拜託你了。」王桂荃堅定地說:「先生放心,孩子們有我呢!」


梁啓超這一走,梁家所有人的生計,全都壓在王桂荃一人肩頭,因為他沒有給王桂荃留下多少財產,卻給她留下了9個需要照顧的兒女,這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年長的剛剛成家不少地方還需「娘」幫助,成年的還尚在讀書進修,最小的梁思禮才4歲,生活費學費都需要依賴王桂荃,她是梁家所有人的唯一後盾。


而王桂荃沒有辱沒梁家書香門第的名聲,她千方百計拼盡全力供子女們上學,把家裡所有的錢,都用在子女教育上,她還接各種髒活累活,就這樣一分分積攢,最後編織成讓子女飛翔的翅膀:她將梁思莊送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將梁思忠、梁思永送去哈佛,將梁思寧、梁思達送去南開,接著她變賣家產,又不惜放下自尊借貸,為梁思禮、梁思懿湊足去美國讀書的費用。


這個神奇的女人,把9個子女的大家庭承擔下來,她給中國的教育史上,寫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梁家六子三女,個個成龍成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長;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思永,中央研究院院士;思忠,抗日英烈;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思達,著名經濟學家;思懿,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思寧,革命家;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這大概是中國最精英的家庭,這大概是中國最成功的母親,因為古往今來,世間僅此一家!


是王桂荃,繼承梁啓超的家訓遺志,她以迎接生活磨難和考驗的勇敢,為子女們帶去獨立自強的精神;是她以溫和樸素的話語循循善誘,讓孩子們發奮苦讀,走向一條精英之路;更是她,以無堅不摧的母性和堅強胸懷,帶著孩子們度過了,令人無法想象的艱難歲月,成就了這段絕無僅有的中國教育傳奇!


而隨著孩子們一個個離家成才,家裡只剩王桂荃孤零零的身影,送最小的孩子梁思禮去美國時,已經鬢染白霜的她叮囑:「記住,學成報國。」家國情懷,就這樣傳遞到梁思禮的身上。


1949年梁思禮回國,王桂荃已然白髮蒼蒼,親自到天津碼頭迎接,因為沒有確切歸期,她在寒風凜冽的碼頭整整守候半個月。再後來,梁思禮,成為東風系列導彈的主要研發者,一位國家巨星,鑄就護國重器,這位母親,留給中華民族的太多太多......


生於舊社會,她是傳統的女子,卻沒有因傳統觀念,將任何一個孩子束縛在身邊:孩子為我所生,並非為我而來。雖然圍著丈夫和孩子一生,可王桂荃並不是沒有自我、趣味和眼界。


她75歲,還能興致勃勃從北京隻身去杭州旅行,80歲,她讀書看報聽廣播,和已經成棟梁之材的子女們,交談國家大事,思路清晰一點都不落伍。活到老,學到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這就是王桂荃的教子之道。


為中國貢獻9位棟梁,而她卻苦了一輩子,直到生命的終點。1968年,已經82歲的她,迎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驗,因為是「梁啓超的老婆」,風燭殘年的她受到無數批鬥和羞辱,82歲高齡被驅趕在陰暗小屋,每天出來掃街,沒有醫護,只有謾罵和折磨。


這一年的某一天,這位飽嘗世間疾苦的偉大母親,孤零零離開了人世,因為全家被分離的原因,她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孩子最後一眼。後來據鄰居回憶,老太太不管掃大街還是乾髒活,她始終平靜,祥和。這是一個踏過無數風霜雨雪,走來的女人啊,這俗世的苦難和折磨,早就沒什麼是她不能承受!


一切都平息後,孩子們在梁啓超和李蕙仙陵墓旁,給王桂荃立了碑,並種下一棵「母親樹」,來紀念這位,培養出了多位國之棟梁的偉大母親,梁思成之女梁再冰寫下碑文:願夫人精神風貌長留此園,與樹同在,待到枝繁葉茂之日,後人見樹,如見其人。


以一弱女子之力,成一門九位龍鳳,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所有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比不過父母的以身作則。尤其是母親的影響,比爾蓋茨就說過,自己在母親那裡受教良多,得到的是「虔誠和善良」;著名作家金庸也說過,他對小說的人物內心深處探索,很多受母親的文化影響。


而王桂荃,從舊社會走來,卻沒有被舊思想束縛,以超凡堅毅和魄力,將兒女一個個送離身邊磨練成材。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了世界,什麼是母親,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平凡能成就偉大!


她自己雖卑微,卻盡展莊嚴,舉目皓皓明月,垂首莽莽大地,她讓孩子們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九位英才,是她給全中國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向這位偉大的中國母親:王桂荃致敬!





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為何神會讓悲劇發生?Pp

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不要投訴現今的世界不像樣 !!!


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的女兒安妮於911後,被美國某電視台邀請上一早晨節目。主持人單刀直入問︰「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她以神的睿智,道出一番見解︰

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但美國人在這些年來,將神從學校中趕走、將祂從政府內踢走、將祂從我們生活中踢走。作為一位寬容的神,我相信神只有默默地從我們的生活中無奈地淡出。


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那裡?為甚麼我們還敢質問神,為何不保護美國人? 不如讓我們回顧美國這幾年的道德發展,好嗎?


某年,有人提出,學校內不可祈禱,因為學校應該宗教中立,學校無權要求學生祈禱。我們說︰「沒有問題!」


某月,有人覺得教導人「不可殺人、不可偷盜、要愛鄰舍」的聖經已經落伍,不如把它從學校中拿走。我們說︰「沒有問題!」


某日,有人說︰「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我們不應使用體罰。」(說這話的人,他的孩子最終自殺身亡);我們說︰「沒有問題!」


某刻,有人說︰「時代變了,老師、校長不應責罰學生,學生承受太大壓力了。」;因怕惹怒家長,引起傳媒報導,學校不敢處罰學生。我們說︰「沒有問題!」


又有人說︰「孩子有人權,他們有權接受墮胎手術,更沒有責任通知父母。」;我們說︰「沒有問題!」


他說︰「與其閃閃縮縮,不如主動教孩子如何使用安全套。反正孩子都是好奇嘛,婚前性行為,沒甚麼大不了!」;我們說︰「沒有問題!」


又有人說︰「工作跟私人生活應分開,只要那總統能搞好經濟.....我們幹嗎要管人家的私生活?!人人都有私隱嘛!」;我們說︰「沒有問題!」


還有人說︰「瀏覽色情網站是資訊自由,即使是兒童色情網站又如何?這都是個人言論自由,關你甚麼事!」;我們說︰「沒有問題!」


接著再有人說︰「現代人應有開放思想,電視、電影的色情、暴力,只不過在反映社會實況。關於毒品、強姦、謀殺、惡魔的歌詞,也不過是宣洩情緒、紓緩壓力...... 為何要大驚小怪?想做就去做嘛!」;我們說︰「沒有問題!」


成年人為社會訂下以上種種「政治正確的社會制度」後,我們又要追問︰為甚麼現今孩子沒有良知?為何孩子持槍殺人?為何 13歲的孩子已為人父母?為甚麼911 慘劇要發生?


神無奈地答︰「孩子呀! 是你們不許我踏入『你們的生命。』」


若細心思索,不難發現這一切是「我們自己」做成的,我們親手摧毀了自己所栽種的。」


有意思的是,人們離棄神,卻又質問神為何整個世界正走向地獄的門口。有意思的是,我們相信報紙所說的,卻質疑經上所說的。有意思的是,你可以透過電郵發出笑話,並且很快被廣傳,但當你發出與神有關的信息時,人們卻猶豫。有意思的是,不雅及色情的文章在網上自由地發放;但在學校及工作環境中,對於神的公開討論卻被抑制。


你正在想什麼呢?


有意思的是,當你把這信息轉送出去時,你不會發給很多人,因你不知道其他人會怎樣看你。有意思的是,你對「別人怎樣看你」比對「神怎樣看你」更加在意。


若你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把這信息傳給其他人吧!否則,把它丟掉吧!沒有人會知道的;但是若你棄掉這信息的話,便不要再抱怨現今的世界不像樣了!

分享《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管謨業)寫的一篇好文

🍀有時候心裡有事,很想找個人傾訴,於是打電話,"没人接啊",睡覺吧。


第二天,電話撥回來了,可是你已經沒了想說的情緒。


有時候,看到一件衣服很喜歡,沒適合size,過幾天有了,你卻已經失去了擁有的慾望。


曾經你喜歡上一個人,喜歡的得死去活來難以救藥,喜歡到你以為再也不會這樣喜歡一個人。


幾年後,却模糊的想不起來了。原來,所有那些激情、衝動、放不開、捨不得的當下,都會隨著時間,在歲月裡悄悄流逝,慢慢消散。


所以何必念念不忘,何必苦苦執著。你是你自己的作者,又何必寫那麼難演的劇本。


後來的後來,你會知道。那些所有你以為過不去的過去,都會過去。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想太多,才讓自己如此難受。我的脾氣趕走了很多人,但留下了最真的人。


生命中總有那麼一段時光,充滿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對,我們別無選擇。


一個懂你淚水的朋友,勝過一群只懂你笑容的朋友。


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你對他好。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懂得你的好。


幸福……從來都没有捷徑,也没有完美無瑕。只有經營,只靠真心。


💮作者:莫 言,原名管謨業,生於1955年2月17日。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中國人首開記錄第一個人。


他曾經解釋過:關於【我】這個字 。


有一天【我】字丟了一撇,成了【找】字,為找回那一撇,【我】問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麼?


商人說是金錢,政客說是權力,明星說是名氣,軍人說是榮譽,學生說是分數…


最後:《生活》告訴《我》,那一撇是:【健康和快樂】沒有它們,什麼都是浮雲!


莫言自嘲說:他年輕時怕多言,易於開罪別人,所以筆名《莫言》。結果是他言(寫)了許多的話,一直言到拿諾貝爾文學獎。


莫 言的人生哲理:


1️⃣我敬佩兩種人:

       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

       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2️⃣我遠離兩種人:

        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碰到難處就躲閃的人.


3️⃣我掛念兩種人:

        相濡以沫的愛人;肝膽相照的朋友。


4️⃣我謝絕兩種人:

       做事不道義的人;處事無誠意的人。


5️⃣我負責兩種人:

       生我的人;我生的人。


6️⃣我珍惜兩種人:

        肯開口規勸我的人.會真心牽掛我的人.


🌸真不愧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