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25

值得款待的人


有一天,一名男子宰了一頭羊,點燃炭火,支起烤架,準備請朋友們來大快朵頤。他轉頭對女兒說:「去吧,去把我們的鄰居和朋友都叫來,大家一起熱鬧熱鬧!」


女兒聽後,走上街頭,挨家挨戶地大聲呼喊:「我家失火了,快來幫忙滅火啊!」


很快,一小群人匆匆趕來,有的提著水桶,有的拿著濕布,而更多的人則裝作沒聽見,繼續做自己的事。


當這些趕來幫忙的人發現並非真的失火,而是熱騰騰的烤羊時,父女倆熱情地邀請他們留下來一起吃喝。大家談笑風生,直至夜深。


父親看著席間的賓客,滿臉困惑地問女兒:「你怎麼沒把那些平常的鄰居朋友都叫來呢?我幾乎不認識這些人啊!」


女兒微微一笑,語重心長地說:「爸,這些人不是為了吃喝才來的,而是聽到危險時第一時間願意出手相助的人。他們才是真正值得我們的款待,而那些只想來吃喝,卻在你危難時裝作沒聽見的人,又憑什麼得到我們的慷慨呢?」


省思:所謂朋友,不是只在燈紅酒綠時相伴的人,而是能在你需要幫助時,義無反顧趕來的人;而真正值得付出的情義,也應該留給那些不求回報,願意為你奔赴的人。

幽默感悟


🍀1.第一天,小白兔去釣魚,一無所獲。第二天,它又去釣魚,還是如此。第三天它剛到,一條大魚從河裡跳出來,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蘿蔔當魚餌,我就扁死你!


感悟:你給的都是你自己「想」給的,而不是對方想要的,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付出,不值錢。


🍀2.在一次宴會上,馬克吐溫與一位女士對坐,出於禮貌,說了一聲:您真漂亮!那位女士卻不領情,高傲地說:可惜我無法同樣來讚美您!馬克吐溫委婉平和地說:那沒關係,你可以像我一樣,說一句謊話就行了。那位女士羞愧地低下了頭。


感悟:你扔下的石頭,絆倒的往往是你自己。


🍀3.一個朋友是醫生,一次癌症手術,打開後發現切不了,只好再縫上。去和病人解釋情況,那病人農村來的,聽不懂術語,堅持認為手術過了,病就好了。只好讓其出院,一年後回訪,真的好了,癌細胞消失了。


感悟:樂觀的心態是最好的手術。


🍀4.那年,他坐在咖啡店等朋友,一位女孩走過來問:你是通過王阿姨的介紹來相親的嗎?他抬頭打量一下她,正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心想何不將錯就錯,於是忙答應道:對,請坐。結婚當天,他坦白,當時自己不是去相親的。老婆笑,說:我也不是去相親的,只是找個藉口和你搭訕……


感悟:機遇來了,要毫不猶豫的抓住它。


🍀5.女生公開投票選班花,相貌平平的小梅發表演說:如果我當選,再過幾年,在座的姐妹可以向自己先生驕傲的說,我上大學時,比班花還漂亮!結果,她全票當選!


感悟:說服別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證明比別人都優秀,而是要讓別人覺得,因為有你,他們才變得更優秀、更有成就感。


🍀6.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荒野中。兩只老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好,互相羨慕對方。牠們決定交換身份,開始時,十分快樂。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飢餓而死,一隻憂鬱而死。


感悟:有時,人們對自己的幸福視若無睹,卻總是把眼睛看向別人的幸福。


👍其實,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欣羨的。六個幽默感悟,與你分享


https://youtu.be/AJY0a-3gDn0

Tuesday, July 29, 2025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的毅力:成就偉大的一課


米開朗基羅·博納o無疑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出生於1475年,享年88歲。他主要以雕塑家自居,但也創作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些最偉大的壁畫、建築和詩歌作品。


是什麼成就了米開朗基羅?他創作如此眾多偉大藝術作品的秘訣是什麼?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複雜,但我們將回顧米開朗基羅生平的一個片段,以及他對這個問題的回應,

米開朗基羅的職業道德


米開朗基羅曾這樣評價他的職業道德:“如果人們知道我為了成就一番事業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努力,你就不會覺得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了……如果你知道我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你就不會稱之為天才了。”


米開朗基羅認為,他的精湛技藝並不代表那種僅僅基於天賦的天才。相反,他將自己的「天才」稱為「永恆的耐心」。天才是在努力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難時保持耐心的能力。換句話說,天才的概念似乎與一個人因熱愛藝術而忍受艱辛的能力同義。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藝術家的生活》的作者喬治·瓦薩裡是第一個為米開朗基羅撰寫傳記的人,而且是在米開朗基羅還活著的時候寫的。事實上,米開朗基羅被認為是第一位在世時有人寫傳記的藝術家。


瓦薩裡曾描寫過米開朗基羅為了藝術創作而經歷的一些極端境遇:“米開朗基羅告訴我,他年輕時經常穿著衣服睡覺,就像一個工作累得精疲力竭的人懶得脫衣服,因為以後還得再穿起來一樣。……”. 年老之後,他經常光著腳穿著用狗皮做成的靴子,一穿就是幾個月,這樣脫鞋子的時候他的皮膚也想脫落。


瓦薩裡講述的米開朗基羅的故事有些極端,甚至可能是杜撰的。然而,它表明,如果我們渴望成就偉業,就必須願意犧牲舒適的生活,忍受艱辛。 


克服西斯汀天頂畫的難題


西斯汀教堂的天頂畫是再次彰顯米開朗基羅偉大藝術成就的作品之一。當時,米開朗基羅正在為教皇儒略二世未來的陵墓創作雕塑,但教皇決定讓他創作天頂畫。瓦薩裡認為,年輕畫家拉斐爾的朋友、藝術家兼建築師多納托·布拉曼特說服教宗讓米開朗基羅進行繪畫創作,而不是雕塑創作。


布拉曼特試圖說服教皇,希望阻止米開朗基羅創作更多偉大的雕塑作品。他也希望米開朗基羅在繪畫方面失敗,以證明拉斐爾是一位更優秀的畫家和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提出抗議,聲稱自己是雕塑家而不是畫家,但布拉曼特已經說服了教皇。據威廉華萊士所著《米開朗基羅:藝術家、人與他的時代》所述,米開朗基羅在項目完成後表達了他對畫作的不滿,並在一首十四行詩的末尾簽名表達了不滿:“我處境不佳,也不是畫家。”


壁畫本身也存在問題。米開朗基羅不懂得如何正確地繪製濕壁畫,因此他請其他藝術家幫忙。壁畫上的一個區域長出了黴菌,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繪製。

為了再次陰謀破壞,布拉曼特建議米開朗基羅在天花板上搭建鷹架。米開朗基羅提出抗議,聲稱牆上的洞以後必須補上。他不得不發明一種新型的鷹架。


據瓦薩裡所說,繪製天花板濕壁畫的過程至少可以說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經歷:“這些壁畫的繪製過程極其痛苦,因為他必須站在那裡,頭部向後傾斜,這嚴重損害了他的視力,以至於如果不向後傾斜頭部,他就無法閱讀或觀看圖畫;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月。”


米開朗基羅不僅要應對繪畫的種種困難以及競爭對手試圖玷污他的名聲,還要面對似乎永無止境的家庭問題。據華萊士所說,米開朗基羅還要應對哥哥的去世、嫂子起訴索要嫁妝、一位兄弟的不敬、家人患病,當然還有經濟問題。


華萊士認為,教宗支付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報酬非常不規律,他收到的大部分錢都寄給了家人。他形容自己「赤腳赤身裸體」。


米開朗基羅在多封信中描述了整個事件,華萊士引用了這些信,總結起來如下:

「我生活在這裡,焦慮萬分,身心俱疲:我沒有任何朋友,也不想交任何朋友。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像往常一樣吃飯。所以你別再用其他東西來煩我了,因為我無法忍受任何事。…就這樣,我活了大約十五年,卻從未享受過哪一刻的快樂。」


忍受無法忍受的


你能想像這樣的生活嗎?你能想像在工作中被分配一個項目,你還沒開始,你的同事就試圖破壞你的計劃,讓你的雇主給你安排一個你更有可能失敗的項目嗎?你能想像,儘管你極力抗議,你還是被分配到一個你毫無經驗的項目,並且在項目進行過程中,你的同事卻試圖提出一些會危及你成功的意見嗎?


這還不是全部。你在這個專案上投入瞭如此多的時間,以至於你回家時渾身酸痛。而當你回到家時,你的配偶抱怨錢不夠,你的父母生病需要你的幫助,你的孩子在學校不聽話。你工作到很晚,幾乎沒有時間換衣服。


這種每日的艱辛,光是想像就令人難以承受,更別說親身經歷。

但米開朗基羅卻經歷過,並且堅持了下來。這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他為何偉大。正因為他的堅持,他創作出了一些舉世聞名的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他隨時都可以放棄,但他沒有。他完成西斯汀天花板畫時年僅37歲,還能再活51年。


有時,我們的掙扎會讓生活顯得毫無意義;我們的苦難如此壓倒性,以至於我們只想找個地洞躲避痛苦。但是,如果我們從米開朗基羅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也許我們的「偉大」就在於用「永恆的耐心」來面對生活的艱辛。或許,每一次磨難都是一次了解自我、認識自身真正潛能的機會。


藝術史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故事。它也是我們的歷史,人類的歷史。每一代藝術家都以他們的藝術作品和人生抉擇影響著各自的文化。


Michelangelo’s Perseverance: A Lesson in Achieving Greatness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is undeniably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in history. He was born in 1475 and lived until the ripe age of 88. He considered himself primarily a sculptor, but he also produced some of the greatest fresco paintings, architecture, and poetry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What made Michelangelo great? What was his secret to creating so many great works of art? I’m sure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quite complex, but we will look at an episode from Michelangelo’s life along with his ow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Michelangelo’s Work Ethic

Michelangelo is quoted as saying the following about his work ethic:

“If people knew how hard I had to work to gain my mastery, it would not seem so wonderful at all. … If you knew how much work went into it, you wouldn’t call it genius.” 

Michelangelo suggested that his mastery was not indicative of the type of genius based solely on innate talent. Instead, he referred to his “genius” as “eternal patience.” Genius is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patience during the unavoidable difficulties that arise in working hard at one’s craft. In other words, the idea of genius appears to be synonymous with one’s ability to endure hardship for love of the art. 

Giorgio Vasari, Italian Renaissance artist and author of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was the first to write a biography of Michelangelo and did so while Michelangelo was still living. In fact, Michelangelo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artist to have a biography written while still alive.

Vasari wrote about some of the extremes that Michelangelo would go through for the sake of his craft:

“Michelangelo told me that in his youth he often slept with his clothes on, just like a man who, exhausted by his work, does not bother to undress, since later on he must get dressed once again. … As he grew old, he constantly wore boots fashioned from dogs’ skins on his bare feet for months at a time, so that when he later wanted to remove them his skin would peel off as well.”

Vasari’s story about Michelangelo is extreme and may even be apocryphal. Yet it shows that we must be willing to sacrifice our comforts and endure hardship if we wish to push ourselves to greatness.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Sistine Ceiling

One of the works of art that reaffirms Michelangelo’s greatness is the ceiling of the Sistine Chapel.

Michelangelo was working on sculptures for Pope Julius II’s future tomb when the pope decided that he wanted him to paint the ceiling instead. Vasari suggests that the artist and architect Donato Bramante, a friend of the young painter Raphael, convinced the pope to have Michelangelo paint instead of sculpt. 

Bramante swayed the pope in the hopes of preventing Michelangelo from creating more great sculptures. He also hoped that Michelangelo would fail at painting and show that Raphael was a superior painter and artist. 

Michelangelo protested and claimed that he was a sculptor and not a painter, but Bramante had already convinced the pope. According to “Michelangelo: The Artist, the Man, and His Times” by William Wallace, Michelangelo expressed his discomfort with the paintings when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signing the bottom of a sonnet expressing his displeasure with: “I’m not in a good place, and I’m no painter.”


The fresco itself also had its issues. Michelangelo didn’t know how to paint fresco correctly, so he requested other artists to come and help him. Mold grew on one of the frescoed areas, and Michelangelo had to repaint it.

To possibly sabotage the project again, Bramante suggested that Michelangelo should hang scaffolding from the ceiling. Michelangelo protested, claiming that the holes in the wall would have to be covered later. He had to invent a new type of scaffolding.

According to Vasari, the act of painting the ceiling was a very painful experience, to say the least:

“These frescos were done with the greatest discomfort, for he had to stand there working with his head tilted backwards, and it damaged his eyesight so much that he could no longer read or look at drawings if his head was not tilted backwards; his condition lasted for several months afterward.”

Not only did Michelangelo have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painting and with his rivals trying to sully his name, but he also had family issues that never seemed to stop. According to Wallace, Michelangelo had to deal with the death of his brother, his brother’s wife suing for the return of her dowry, the disrespect of one of his brothers, family illness, and, of course, money problems.

Wallace suggests that the pope’s payments for Michelangelo’s work were very irregular, and most of the money he received he sent to his family. He described himself as “barefoot and naked.”

Michelangelo described the whole event in multiple letters, which Wallace quotes and that can be summed up:

“I am living here in a state of great anxiety and of the greatest physical fatigue: I have no friends of any sort and want none. I haven’t time enough to eat as I should. So you mustn’t bother me with anything else, for I could not bear another thing. … And thus have I lived for some fifteen years now and never an hour’s happiness have I had.”

Enduring What Is Unendurable

Can you imagine living like this? Can you imagine being assigned a project at work, and before you even get started, one of your coworkers tries to sabotage you by having your employer put you on a project on which you’re more likely to fail? Can you imagine, despite your protests, being assigned to this project for which you have no experience, and during the project, your coworker tries to suggest things that will compromise your success?

That’s not all. You work on the project so much that your body aches when you go home. And when you do go home, your spouse complains about money, your parents are sick and need your help, and your kids are disrespectful at school. You work such late hours that you barely have time to change clothes.

Such daily hardship is overwhelming to just imagine it, let alone live it.

But Michelangelo did live it and persevered through it. And this is why, at least in part, he was great. Because of his perseverance, he created som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art known to the world. He could’ve quit at any time, but he didn’t. He was only 37 years old when he completed the Sistine ceiling and would live another 51 years.

Sometimes, our struggles can make life seem meaningless; our hardships can be so overwhelming that we want to find a hole in which to hide from pain. But, if we take any wisdom from Michelangelo’s story, maybe our “greatness” depends on confronting life’s hardships with “eternal patience.” 

Perhaps each hardship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ourselves and our true potential.

Art history is a story that forever unfolds. It is also our story, the story of the human race. Each generation of artists affects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with their works of art and their decisions in life. 


Monday, July 28, 2025

六個漢字 道盡六種人生

1.

“劣”

少出了力


人生的優劣,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後天形的。“劣”的構造就是比別人“少”出了“力”。


你比別人差,不是本質就差、生來就差,而是後天懈怠、懶惰,不肯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結果。


2

“路”

就在各自的足下


“路”字的左邊是一個“足”,右邊是一個“各”——人生之路,就在我們“各”自的足下。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每個人都能走出一條人生之路來,但要自己走,不能指望別人。


3

“舒”

捨得給予別人


“舒”字,左邊是捨得的“舍”,右邊是給予的“予”,就是捨得給予的意思。所謂“舒心”,就是“捨得給予別人,自己就能收穫快樂”。


4

“福”

有衣穿有飯吃


“福”,左邊是“衣”,右邊是“一口田”。古人造字時,認爲一個人有衣穿有飯吃,就是“福”。


與古人比較起來,現代人的物質生活不知要豐富多少,他們普遍有衣穿有飯吃,普遍有了溫飽;不少人還達到了小康,甚至大富大貴。但很多人卻還是不快樂


這是因爲現代人的滿足已經不再停留在有衣穿有飯吃,不再是知足常樂。他們有更多的慾望,一時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煩惱 不舒心 。


幸福,不是擁有了,而是滿足了。


5

“道”

首要的,是邁開腳去走


“道”字,由一個“走”字底和一個首要的“首”字組成。這告訴我們,要走出一條人生之“道”來,首要的,是邁開腳去走。


理想很重要,信念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堅持很重要,機會很重要……但如果你不邁開腳去走,不去行動,這一切都將等於零。


6

“患”

心多,不是好事


“患”字,上面是一個“串”,下面是一個“心”,連起來就是一“串”的“心”,也就是心多的意思。


一個不能“一心”對待得失的人,這也想要、那也想要,這也怕失去、那也怕失去,天天三心二意 怎麼不會心生憂慮呢?


一個不能“一心”對待別人的人,對別人總是多疑、猜忌,不做坦蕩蕩的君子,而做長慼慼的小人,怎麼會是一個健康的人呢?所以就會 患得患失。




Friday, July 25, 2025

珍重

林高田教授:《珍重》

離婚時,我讓老公像當初把我抱回家那樣,再把我抱出門。 

他沒有反對,照我說的,把我抱下了樓。 


臨分手時,他臉色不大好,只說了兩個字:珍重!

我心中充滿了無名的感動。


就這兩個字,讓我一直感覺,他其實還是愛我的。 


我一直沒有再找對象,沒再談戀愛,期待與他復合。


直到多年以後,他朋友告訴我,其實~那天他說的是……真重!(78kg)


(聽懂人話~多重要)

Tuesday, July 22, 2025

吃飯八分飽?

 「吃飯八分飽」錯了?醫生建議:過了60歲,吃飯要儘量做到這6點!


「八分飽」這個詞,曾經是很多人飯桌上的金科玉律。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吃飯時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撐着了」、「吃太多傷胃」,甚至有人一碗半米飯都嫌多。

可問題是,60歲之後,很多身體裡的「設定」早就變了,繼續照搬年輕時候的飲食習慣,只會把自己越養越虛。


更扎心的是,不少老年人天天吃得那麼克制,營養卻越吃越差,肌肉越吃越少,免疫力也一天天往下掉。

「吃飯吃到八分飽」這句話,對年輕人或許成立,因為他們代謝快、活動多,需要控制熱量以防肥胖。

但到了60歲以後,尤其是那些平時身體偏瘦、基礎代謝已經顯著下降的人,再繼續嚴格限制食量,簡直就是在透支身體的底線。

過了60歲,最怕的不是吃多了,而是吃得太少、吃得太差、吃得太虛。


現實中,很多老年人身體越來越差,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營養不良」在作祟。

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約有40%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尤其在肌肉流失、蛋白質攝入不足方面問題突出。

肌少症、骨質疏鬆、免疫力低下、傷口癒合變慢,這些看似「老了正常」的症狀,背後很多都跟吃不好有關。

別再迷信「少吃養生」,真相是——吃得對,比吃得少更重要。

60歲以後,吃飯要講究「六個點」,比「八分飽」更靠譜。


第一,吃夠蛋白質,別怕肉。

很多老年人一聽醫生說血脂高、血壓高,就立馬戒肉,吃素成風。

結果呢?

肌肉一天比一天少,腿一抬就酸,走兩步就喘,體力跟不上,抵抗力也跟着掉。

人體的免疫細胞、抗體、酶、激素,幾乎都是蛋白質做的,缺了它,連傷口都不願意癒合。

尤其是肌肉,老年人每年都會自然流失1%左右的肌肉量,如果不及時補充蛋白,肌少症找上門指日可待。


豆腐、雞蛋、牛奶、魚蝦、瘦肉、雞胸肉,這些都是優質蛋白的來源。

每天至少要吃夠60克蛋白質,簡單來說,就是一杯牛奶、一塊魚肉、一塊豆腐、一枚雞蛋的量。

別怕膽固醇,真正要命的不是吃的肉,而是你不吃肉後抵抗力掉得太快。


第二,吃飯別圖快,也別太清淡。

很多老年人牙口不好,乾脆把飯菜煮成「糊」,一口下去不嚼直接吞。

看着省事,實際上是廢了牙、累了胃,也錯過了很多營養。

咀嚼本身就是一種「健身」,能刺激腦部血流、促進消化酶分泌,還能預防老年痴呆。

吃太軟、太稀的飯菜,反而讓胃腸蠕動變慢,容易便秘、腹脹。

還有人一聽低鹽低脂,就把飯菜搞得沒一點油水,吃起來像嚼紙。

問題是,脂肪是維生素A、D、E、K的「運輸車」,沒油就吸收不了這些關鍵營養。

適量好油,比如橄欖油、亞麻籽油、葵花籽油,對心血管反而是保護。

別讓「清淡」變成「清貧」。


第三,吃飯要規律,別餓着也別撐着。

老年人新陳代謝慢,血糖調節能力也下降,三餐不規律、暴飲暴食、或者長時間不吃飯,都會讓胰島素「抓狂」。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一頓不吃、下一頓猛吃,血糖就像坐過山車。

建議每天定時定量,三餐+兩次加餐,讓身體有穩定的能量來源。


第四,別隨便節食,尤其是生病期間。

很多老年人一生病就開始「吃清淡」,甚至「吃少點」,以為這樣能「減輕胃負擔」。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生病時身體的消耗更大,更需要營養來修復組織、增強免疫,這時候反而更要吃得科學和豐富。

感冒了、發燒了、做手術了,都不是減餐的理由,反而要保證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攝入。


第五,多樣化飲食,別吃單一食物。

老年人常常有一個誤區:吃得簡單就是健康。

於是每天早上都是白粥配鹹菜,中午一碗麵條,晚上又是一碗粥,日復一日,食物種類屈指可數。

這樣吃,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統統不夠,營養失衡是遲早的事。

每周至少要吃20種以上的食物,五穀雜糧混着吃、蔬菜水果換着來、肉蛋奶豆都不能少。

可以試着把傳統食譜翻新,比如加入南瓜、藜麥、紫薯這些粗糧;

嘗試新蔬菜如芥藍、紫甘藍、秋葵,多樣化才是飲食健康的關鍵。


第六,別忽視水,喝得少照樣出問題。

老年人腎功能下降,口渴感減弱,但身體依然需要水分來維持血液循環、代謝廢物。

如果不主動喝水,容易導致血液黏稠、便秘、尿路感染、甚至誘發腦梗。

每天建議喝水1500毫升以上,分多次小口慢飲,不等口渴就喝。


說白了,60歲之後的飲食,不是「少吃」那麼簡單,而是「吃得巧」、「吃得准」、「吃得科學」。

這個年紀,吃得對,身體才有底氣去抵抗歲月的侵蝕。

那些還在堅持「八分飽」的長輩們,如果你已經出現了體重下降、肌肉減少、走路無力、容易生病、傷口癒合慢,這些都在提醒你:你吃得太少,身體吃不消了。


順便說一句,如果你身邊的老人還在迷信「吃得越少越健康」,請務必轉發這個影片給他們。

別等到跌倒了、住院了、動不了了,才明白營養有多重要。

偉大的《黃帝內經》裡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意思是:五穀雜糧是基礎,水果補充,肉類滋養,蔬菜均衡。

古人早就把飲食的智慧寫進了經典,只可惜,現代人學懂的太少,誤解的太多。


60歲以後,別再硬套年輕人的健康邏輯。

你不是在減肥,你是在續命。

吃對一口飯,勝過十副藥。

別讓「八分飽」的執念,耽誤了你身體最後的黃金十。年。

女性心臟病發作

我知道女性心臟病發作的症狀與男性不同,但這是我讀過最好的描述。


女性很少會出現男性那種戲劇性的症狀……你知道的,像電影裡那樣,突然胸口劇痛、冷汗直流、捂著胸口倒在地上。以下是一位女性心臟病發作的親身經歷。


我大約在晚上10:30心臟病發作,事前沒有任何劇烈運動,也沒有任何情緒創傷,沒有任何讓人懷疑會引發心臟病的原因。那天晚上天氣很冷,我窩在椅子上很溫暖,貓咪在我腿上呼嚕,我正讀著朋友寄來的有趣故事,心裡還在想:「啊,這才是人生啊,這麼溫暖又舒適,腳還翹在柔軟的懶人椅上。」


一會兒之後,我感到一種可怕的消化不良感,就像你匆忙吃了口三明治,喝了點水,然後那口食物像高爾夫球一樣慢慢卡在食道裡,非常不舒服。你會意識到自己不該吃那麼快,應該多咀嚼幾下,這時再喝杯水讓它快點下去。但這是我當時的感覺——唯一的問題是,我從下午五點後就沒吃過東西。


這種感覺似乎緩解後,接下來是一種像小小擠壓的感覺,似乎沿著我的脊椎往上竄(事後想想,可能是我的主動脈痙攣),越來越快地往上衝,衝到胸骨下方(也就是做心肺復甦時按壓的地方)。


這個奇特的過程一直延伸到我的喉嚨,然後分散到兩邊的下頜。「啊哈!」這時我才不再疑惑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聽說過,下頜疼痛是心肌梗塞的信號之一,對吧?我對自己和貓說:「天啊,我想我正在心臟病發作!」


我放下腳踏板,把貓從腿上弄下來,想站起來卻跌倒在地。我心想,如果這真的是心臟病發作,我就不該走到隔壁房間去打電話……但另一方面,如果不這麼做,沒人會知道我需要幫助,如果再等一下,我可能就爬不起來了。


我扶著椅子站起來,慢慢走到隔壁房間打給急救人員……我告訴她我懷疑自己心臟病發作,因為胸骨下方有壓迫感並延伸到下頜。我沒有歇斯底里,也不害怕,只是陳述事實。她說會立刻派急救人員過來,問我前門是不是離我很近,如果是,就打開門閂然後躺在地板上,這樣他們進來時能看到我。


我打開門閂,按指示躺到地上,然後失去意識。我不記得急救人員怎麼進來、檢查、把我抬上擔架或送上救護車,也沒聽到他們在路上和聖裘德急診室的通話,但我在到達時短暫清醒了一下,看到放射科醫生已經穿著手術服和帽子,幫忙把我的擔架拉下救護車。他彎下身問我問題(大概是問「你有沒有吃什麼藥?」),但我腦袋無法理解他說什麼,也無法回答,又昏過去了,直到心臟科醫生和助手已經把細小的血管造影球囊從我的股動脈送到主動脈,再送到心臟,並在我的右冠狀動脈裝了兩個並排的支架。


我知道聽起來我在家裡的思考和行動至少花了20-30分鐘才打給急救人員,但實際上從發作到打電話大概只花了4-5分鐘,消防站和聖裘德醫院離我家都很近,心臟科醫生也已經穿好手術服準備進手術室,準備重啟我的心臟(在我到院和手術過程中曾經停止跳動)並安裝支架。


為什麼我要寫這麼詳細給你們?因為我想讓所有在我生命中重要的人都知道我親身學到的事。


要意識到你的身體正在發生很不一樣的事情,並不是男性常見的症狀,而是一些難以解釋的異常感覺(直到胸骨和下頜開始疼痛)。有研究指出,女性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心肌梗塞死亡率比男性高,因為她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心臟病發作,常把它誤認為消化不良,吃點胃藥或其他抗胃酸藥就去睡覺,期望早上醒來會好……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的女性朋友們,你們的症狀可能和我不完全一樣,所以我建議,只要有任何你以前沒感受過的不適,請打給急救人員。寧可虛驚一場,也不要冒著猜測的風險!


注意我說的是「打給急救人員」。如果可以,吃一顆阿司匹林。女士們,時間就是生命!

不要自己開車去急診室——你會對其他人造成危險。

不要讓你驚慌失措的丈夫開車送你,他會一邊超速一邊分心看你。

不要打給你的醫生——他不知道你住哪,而且如果是晚上你也聯絡不上他,白天他的助理(或接線生)也只會叫你打給急救人員。他車上沒有你急需的救命設備!急救人員有,尤其是你急需的氧氣。你的醫生之後會被通知。


不要以為膽固醇正常就不會心臟病發作。研究發現,膽固醇偏高很少是心肌梗塞的主因(除非高得離譜或伴隨高血壓)。心肌梗塞通常是長期壓力和體內發炎造成的,這會讓各種致命激素進入你的系統,讓血液變得黏稠。下頜痛甚至會讓你從熟睡中醒來。讓我們小心並保持警覺。知道得越多,存活的機會就越大。


一位心臟科醫生說,如果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分享或轉發,你可以確信至少能救一條命。


「港邊惜別」台語歌的故事


這首” 港邊惜別” 是1938年發表,由吳成家作曲, 主要是描述他自己的故事。 他早年在日本留學,因胃出血入院,認識了在日本醫院照顧他的年青女醫師,兩人進而相戀,後來生了一個兒子。但是雙方家長反對。

被迫分離。返臺之後,父母媒妁之言,娶妻生子,那位日本女醫師後來終生未嫁。獨自撫養他們的兒子長大成人。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從友人那兒得知那位女醫師的情況,他知道之後,傷心欲絕同時愧疚萬分,他把他的故事,告訴了陳達儒先生,拜託他作這首歌詞。

到了晚年他再回到了日本,找到了這位女醫師,兩人一同到以前常去的咖啡店敍舊,看到了以前的咖啡店,和四十年前擺設一模一樣。一點都沒有改變。他百感交集,老淚縱橫,這首歌後來在臺灣成為家喻戶曉的歌謠。

https://m.youtube.com/watch?v=h5e_teomG3w 

Monday, July 21, 2025

窮極一生,追求的是什麼?

對一位坐七望八的老人家,這篇文章及這首歌曲很有感觸,轉貼分享!祝您天天平安快樂!

窮極一生,追求的是什麼?

作者  賴勝源

七十好幾了,最近我常在想——

根據統計,只有44%的人可以活到我這年紀。

那我還在憂愁什麼、煩惱什麼?

早上吃飯時,會不慎把湯汁抖在身前、掉在桌上老婆追著擦、跟著唸。

那已經唸了五十年的嘮叨,雖然被當小孩訓很火大,但想想能被唸還有幾年?

吃顆花生,能把皮屑掉得滿客廳被唸是正常的,但回頭想想還有多少同學能口嚼花生樂啃甘蔗?

就不禁又露出微笑。

這世上七十五年來,有太多得與失,不能什麼都圓滿。

但有一個讓我樂淘淘的能被唸的老婆,其實是種幸福。

昨天從醫院的交通車下來就摔了一跤,讓司機很緊張,我覺得非常抱歉。

下次我得暫停等不暈眩、有平衡感了,才移動下車。

七十和六十、六十和五十都不一樣,別逞能了。

梁實秋先生說——

▪過了五十,就覺得一年不如一年。

▪過了六十,就感到一月不如一月。

▪過了七十,就深覺一日不如一日。

▪過了八十,那就一時不如一時了!

唉!深得我心哪

等過了九十,我再和大家談談今而如何?

老婆還嘮叨不?

●⑴我們窮極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其實無數人都忽略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有意義生命本是一場歷程——

▪吃喝玩樂並不等於虛度光陰。

▪吃苦耐勞也並不等於值得讚頌

▪人生本就是不斷去感受去體驗

▪人生就是各種意義的疊加。

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那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比如發呆、看日出數星星,你的體驗就是最大的意義。

人生並不一定要去做一些大家世俗所認為有意義的事,意義是自己賜予的。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只要你當下是享受的,那就是有意義的

●⑵短暫的一生百年之後,沒你也沒我。

▪我們拼搏一生帶不走一磚一瓦

▪我們執著一生帶不走一絲愛恨情仇。

所以——

▪我們沒有時間去爭吵,去傷心去斤斤計較。

▪我們只有時間去愛,去享受,一切稍縱即逝,只有活在當下最重要。

▪小時候覺得忘帶作業是天大的事。

▪高中的時候覺得考不上大學是天大的事。

▪戀愛的時候覺得和喜歡的人分開是天大的事。

但現在回頭看看

▪那些難以跨過的山,其實都已經跨過了。

▪以為不能接受的,也都接受了

生活充滿了選擇遺憾也不過是常態。

其實,人通常就是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會後悔。

大家總是習慣去美化,自己當時沒有選擇的那條路。

可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就算時間重來一次,以當時的心智和閱歷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回頭看,輕舟已過萬重山。

▪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燦爛。

▪有的人二十幾歲就死了

▪有的人90多歲還活著

▪有人一瞬間就失去了生命

▪有人在床上躺了10年才離開人世

▪高學歷的在送外賣

▪沒學歷的在當老闆

▪漂亮的人四五十歲了還單身

▪而醜的人早就結婚生子

▪有本事的人一年也見不到父母幾回

▪平凡的人享受一輩子闔家團圓

▪有人抽菸喝酒活到老

▪有人努力工作,年少猝死。

什麼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

沒有標準,你的心才是標準。

數字擺在眼前時突然覺得人生真的好短暫。

人生無法重來,趁還有時間——

▪去愛你所愛

▪去追求所求

▪去享受去踏遍萬水千山!

●如果你要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那我會告訴你——

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99%的人,三代以後,時間會抹平你存在的一切痕跡。

所以,人生的意義就是你活著這短短的幾十年體驗,它就是生命中的全部意義所在。

▪千萬不要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煩惱。

▪更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明天和意外,也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

世事無常——

▪一覺醒來是一天

▪一覺醒不來便是一生!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

▪用心的去品嚐每一頓飯菜

▪用心的去欣賞每一處花開

▪用心去觀賞每一處的風景

▪用心去完成每一分責任

▪用心去感受當下每一次愛和每次喜悅。

●幸福是什麼? 

其實幸福很簡單只有9個字——

▪有家回

▪有人念

▪有飯吃

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

▪家中的那碗熱湯

▪始終為你點亮的那盞燈。

●人生總有太多的來不及。

▪一眨眼就是一天

▪一回頭就是一年

▪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我們窮盡一生,所追求的幸福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是在當下。

▪眼中景

▪碗中餐

▪身邊人

▪三餐四季,

▪家人閒坐,

▪幸福安康,

▪燈火可親,

便是人間好光景好好活著。

請聽

推薦歌曲

你還有多少老朋友(華語)

作曲   石     焱

作詞   劉新圈 、張利華

演唱   石 焱

https://youtu.be/PkJRPzxv3lE      

Sunday, July 20, 2025

光的密碼

光線,是身體的密碼開關?最新研究揭露:曬太陽能喚醒免疫系統


我們一直以為「曬太陽」只是為了讓人看起來有精神,或者補充維他命D,但最新的科學發現讓我完全改觀。身為一位長期關注基因與免疫的臨床醫師,我越來越確信一件事:光線,不只是自然現象,它像一把鑰匙,會悄悄打開身體裡某些神秘的開關,影響我們的免疫力、修復力,甚至情緒與壽命。


2025年一篇刊登在期刊《Science Immunology》的研究,讓我們看見這個「光的密碼」如何影響身體裡最重要的免疫細胞:嗜中性球。


太陽曬進來,免疫細胞跟著醒來


研究人員發現,我們身體裡的白血球成員中的嗜中性球,這群每天幫我們對抗細菌、清除病毒的免疫前鋒,竟然會根據光線而改變工作效率。當早晨的陽光照進來時,細胞內一個叫做「Per2」的基因被活化,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讓嗜中性球產生更多的活性氧,大幅提升殺菌能力。


更奇妙的是,這個變化幾乎只會在光照下發生。研究中提到,即使一天當中什麼都沒變,只要是「白天」感染,嗜中性球就會更有戰鬥力,病原體也更快被清除。


這就像身體有一個「光線密碼」:當陽光進來,身體就知道要準備作戰;當黑夜降臨,它就自動進入休整模式。


Per2 - 免疫細胞裡的光感應開關


這個Per2基因,過去我們知道它跟生理時鐘有關,但沒想到它對免疫系統也有這麼深的影響。在研究中,當Per2基因缺失時,即使是在光照下,嗜中性球也失去了原本的活性;但只要補上Per2,它的免疫能力就回來了。


換句話說,光線能透過Per2這個「中繼站」,傳遞訊號到我們的免疫系統,決定它今天要不要全力出擊。


這讓人開始思考,陽光對身體的作用,也許不只是表面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深層、古老、被低估的生理啟動機制。


光,是我們還沒完全理解的醫療資源


當我們身體暴露在自然光下,不只是皮膚在接收溫暖,而是整個細胞層級都在感應這個「生存節奏」的訊號。就像是細胞被提醒:「是時候上工了。」


而當這個訊號缺失,免疫系統就像是遲鈍、反應慢半拍,不容易對抗入侵者,恢復力也變差。


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另一個基因Cry1a會跟Per2對著幹,扮演「煞車」的角色。當Cry1a功能減弱,嗜中性球反而更活躍。這說明,光線影響的不只是一個開關,而是一整個調節系統,就像是陽光在指揮一場免疫交響樂。


這整套機制不只讓我們在白天面對感染時更有防禦力,也能幫助免疫系統在夜晚回到修復節奏,維持戰與休的平衡。簡單來說,曬太陽不只是提神,它是讓免疫細胞準時上工、提升抵抗力的自然密碼。


從生活中開始,學會接收陽光的指令


這不是叫大家去烈日下暴曬,而是提醒我們:早上的陽光,是身體最天然、最溫柔的免疫提醒。


起床後的30分鐘內,如果能讓陽光照到臉上、手臂、或只是坐在窗邊喝一杯茶,就已經開始調整生理節奏。像是身體默默在說:「收到了,我準備好了。」


特別是對於日夜顛倒、久坐辦公室、或長期處於人造燈光下的人,更需要刻意創造「陽光時刻」來同步身體節拍。


光,是看得見的能量,也是看不見的修復力量


我們總說身體需要休息、需要營養,卻常常忽略了「光」也是一種營養,一種訊號,一種療癒。


這篇研究不只打開了我們對免疫的認識,也點醒了我們:健康,不一定來自更多的補品,而是來自更懂得與自然同步的智慧。


所以,從今天起,不妨給自己一個早晨的儀式:打開窗,讓光線灑進來,哪怕只有短短十分鐘,也是在對身體說:「早安,我準備好讓自己更健康了。」


A light-regulated circadian timer optimizes neutrophil bactericidal activity to boost daytime immunity. Science Immunology, 2025. 

善良的爭辯 rv


有一年春天我和先生到加州San Diego  出差,那裡有一家medical device 製造公司有需求電子顯示板,如果能夠贏得他們這筆生意,我們公司的財務狀況將會更加順遂。先生磨拳擦掌,事先準備充分,我們於是走進了這家門面相當宏偉的公司。


在會議室裏有六位高大的男士接見我們,一切進行順利,大家漸漸消除了拘束感,氣氛變得輕鬆,最後會議結束,正是午餐時間,我們邀請他們一起吃午餐,由我們做東,但是餐廳由他們這些在地人決定。我們一行人本來要去吃日本菜的,但是路經一家義大利餐廳時看到餐廳前面豎立著一個醒目的標牌說:「本餐廳保證準時出菜,如果沒能在十五分鐘內把你們所點的菜全部拿出來,我們將不收你一毛錢!」 大家笑著說,又來了,這次不知道在耍那門子的生意噱頭?


「好,既然這麼有把握,我們就來給它考試一下囉!」八個人全部同意。


侍者殷勤送來飲料,很得意地介紹他們的這個好 deal!


「中獎的機率有多少%?發生過嗎?」這些唸理工的人總是喜歡用數字來問人家,


「1%,從實施到現在只有一次沒有準時出菜!你們知道我們廚房裏人手是夠充足的!」


「哈,我們這一群是特別幸運的人,這次也許會再打破你們的紀錄喔!」


「好,咱們就來試試看吧!」侍者也不甘示弱!


 侍者拿來一个 timer(計時器),在大家都訂好菜後,他馬上按下按鈕,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時鐘開始宣告進入戰鬥狀態,大家屏氣凝神,不像來吃飯的,却像來賭博的。我們試著轉移注意力,談生意、談人生、談時事、談運動、談旅遊⋯⋯最後卻都發現心不在焉,每人豎起耳朵,就為了等那一聲致命的鳴叫。啊,時間怎麼過得那麼慢?那麼慢⋯⋯


侍者也在作他那邊的奮鬥或掙扎,他頻頻進出廚房,提醒裏面的人時間在飛逝、在飛逝⋯⋯


終於「計時器」嗶嗶大聲響了,全桌掀起一陣歡呼,五分鐘後我們的菜飯才到齊,侍者喘著氣很有禮貌地祝賀我們:「你們贏了,今天財神爺特別關愛你們!」


大家拿起刀义正要開動,先生突然面有憂色:「這頓飯我實在吃得於心有愧,無法開心,⋯⋯」他說才只遲了五分鐘,不能算遲,或許那個計時器有故障,而且我們總共有八個大人,不算還有別桌的許多客人,這就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準備,最後,八個人的餐費龐大,餐廳要虧大錢了,他真的無法享受這頓飯⋯⋯,大家都點頭同意,「我們其實只是喜歡打賭,覺得好玩罷了,不該佔這種便宜的!」


我們把侍者叫來,說不能接受這份盛情、這份意外之財,要嘛只能給半數人免費,他非常驚訝,去請經理過來,經理堅持 rule is a rule,已經公佈出去了,就算虧錢也要遵守,「我們更重視自己的商譽!」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雙方不願退讓,店裏其他顧客都覺得不可思議,最後我們其中一人建議把應該付的餐費加進小費裏,雙方終於同意,皆大歡喜。在走出餐廳時,我告訴那位侍者:「我本來在想,假如你們再不同意,我就要跑去廚房裏幫你們洗碗盤囉!」


啊,San Diego , 一個淳樸可愛的都市!我們曾經在這裏為「善良」爭辯!


先生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封號:一位最不像「生意人」的生意人。他們很放心把訂單送給了我們,並切切交代,絕對不要擅自夾進任何good deals. 


 

Saturday, July 19, 2025

數學題目

 以下是德國人出的數學题:

很簡單

但是可防老人痴呆,

您會幾題呢?


     2    2    2  =  6

     3    3    3  =  6

     4    4    4  =  6

     5    5    5  =  6

     6    6    6  =  6

     7    7    7  =  6

     8    8    8  =  6

     9    9    9  =  6


做出一道,幼稚園畢業

做出二道,國小畢業

做出三道,國中畢業

做出四道,高中畢業

做出五道,大學畢業

做出六道,碩士

全部做出,博士


提示:

只能用數學符號!!

幽默

 林語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幽默大師,他提倡幽默,認為幽默能使國民文化不虛偽,生活不欺詐,思想不迂腐,文學不乾枯,心靈不頑固。 他認為幽默是一種解脫性靈、參透道理的途徑,並積極提倡幽默文學。 

以下是林語堂先生的一些著名幽默名言: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派遣五六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幽默家,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給予他們全權代表的權力,那麼世界便有救了。」 

「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裡,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重要的人罷了。」: According to books.com.tw 


人過中年,三種底氣


言慢・性柔・德厚。

村上春樹說: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

中年,不是老去,而是開始懂得什麼才值得出聲、出手、出心。

言慢~~~~~~~

說話慢一點,腦子快一步。

年輕時搶話,覺得「能說會道」才厲害;

後來才懂:「沉默」才是有力的回應。

把「你錯了」換成「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

把「我覺得」換成「你怎麼看?」

說少一點,留多一點空間給彼此,是一種體面,也是一種智慧。

性柔~~~~~~~

不逞強,是種勇敢。

心理學說:「課題要分離。」

你的情緒是你的,別人的反應是別人的。

真正的柔軟,不是討好,而是懂得彈性。

「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勝過「我一定要贏」。

德厚~~~~~~~

默默的善意,也是一種光。

中年的善,不是高調,而是日常的本能;

幫人捎帶垃圾、真心誇一句話、晚歸時亮盞燈,這些微小的善意,會悄悄回流成你生命的厚度。

言慢,是給思緒留空間。

性柔,是給關係留餘地。

德厚,是給自己留福報。

這三件事急不來,也假不了,但若日日練、年年修終能活成「靜水流深」的頂尖模樣。 

Friday, July 18, 2025

熄滅的燈泡理論

~熄滅的燈泡理論~

最後只剩下死亡證明

 

一位退休的警察局長,最近從他的官邸搬到了自己擁有的一棟住宅,坐落在一個寧靜的社區裏。

他非常以自己過去的地位與成就爲傲。


每天傍晚,他都會到附近的公園散步。

但他從不主動打招呼,也從不與人寒暄。他始終認爲,住在這裡的其他人配不上他的身份,不值得他浪費時間與精力去結交。


某天,他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一位年長的老人走來坐在他旁邊。

老人試着與他攀談,但局長顯然毫無興趣。

他只顧自說自話,大談自己曾經的職位、權力與榮譽。

他常常強調自己住在這裡並非無奈,而是因爲這房子是他自己買的。


這樣的場景持續了好幾天。

老人每次都靜靜地聽着,從不打斷。


終於,有一天傍晚,老人開口了。


“局長先生,"他語氣溫和地說:"電燈泡,只有在它還亮着時才有價值。

一旦熄滅了,不管它是10瓦的,還是100瓦的,都一樣——沉默、無用,被人遺忘。我在這個社區已經住了五年,從沒告訴過任何人,我曾經是兩屆國會議員。”


局長的表情開始發生變化。


老人繼續說道,語氣平靜而坦然:

“你看到那邊右邊坐着的那位嗎?

那是維爾瑪先生,曾是印度鐵路的總經理。

他旁邊在聊天的,是饒先生,退役陸軍中將。

而那個穿着白衣、安靜地散步的人,是希瓦先生,前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主席。

他們誰都不談自己的頭銜。他們並不覺得那還重要。”


“我只告訴你這些,是因爲——到了最後,我們都不過是‘熄滅的燈泡’。不論你以前是零瓦、40瓦、60瓦,還是100瓦;不論你是發光二極管、節能燈、鹵素燈,還是裝飾燈;一旦沒電了,全都一樣。”


“退休之後,不管你曾是警察局長還是普通警員,真的已經無所謂了。”


他望着局長,目光溫和地說:

 "朝陽和夕陽都很美。但世人只會膜拜升起的那一輪。這就是人性,我們必須學會接受。"


“我們的職位、權力、頭銜,全都是暫時的。如果你讓這些來定義你自己,那麼當它們不再屬於你時,你也將隨之失去自我。”


“在國際象棋裏,不論是國王、皇后、主教還是兵,只有在棋局進行中才有意義。

一旦棋局結束,所有棋子都會被收進同一個盒子,盒蓋隨之蓋上。”


他微笑着,望向公園裡的人們:

"所以要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幸福,但永遠不要執着於那些已經不再屬於你的東西。

不管我們這一生獲得多少獎章和證書,到最後,每個人都只會收到一張

——死亡證明。"


 

真正的愛

 災難發生時,真正的愛已經在行動!



虛偽的愛 還在問別人有沒有捐錢?




〔風災過後最溫柔的行動:一通電話,撐起百位台電英雄的歸處〕


賴惠員高鐵上的一通電話,歐悅旅館全館停止對外營運,只為讓百位搶修英雄有個安身之處。


7月10日中午12點,一班南下的高鐵上,立法委員賴惠員與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短暫碰面。那是一段不經意的對話,卻成為一場溫暖行動的開端。


「我們從北部調了100位工程人員,要趕赴台南搶修,可是……現在沒有地方住。」

災後搶修爭分奪秒,卻連最基本的落腳處都難以安頓。


聽見這句話,賴惠員毫不遲疑,當下立即撥通電話給歐悅旅館的負責人。沒有繁複程序、沒有等待回覆,對方一句話就讓人紅了眼眶:


「國家有難,我們一定盡力。所有房間,都給台電。」


自7月11日起,歐悅新營館與永康館主動全面停止對外營業,全館所有空間全數保留給台電南下支援人員使用。

不賣一間、不收一人,只為讓那些日夜奔波在第一線的工程人員,有一個乾淨能躺、能喘口氣的地方。


即使新營館也是嚴重受災戶,因風災有5間房冷氣損壞,他們依舊排除萬難整理房間,讓還能使用的12間立即開放入住。永康館也即刻整理出20間空房,隨時待命支援。


他們不張揚、不拍照、不邀功,只默默在官網貼上一句話:


「全館空間僅提供台電工程團隊使用,謝謝你們的辛勞。」


有人在斷線的深夜裡搶救電力,有人則用最安靜的方式,撐起這些英雄的一夜安眠。這,就是台灣最真摯的溫柔力量。


賴惠員感性表示:「他們沒問為什麼、也沒談條件,就一句『給你們用』。這不是捐贈、不是生意,而是一份無聲的大愛。我看見的是台灣最美的一面。」


Wednesday, July 16, 2025

看看笑話輕鬆一下🤗


1、人有兩種,一種好看的,一種難看的。 我夾在中間,屬於好難看的。


2、錢離開人,廢紙一張。 人離開錢,廢物一個。


3、老婆跟老公說 : 趁長假我們出去旅行吧?老公回答 : 這麼麻煩,又要多花錢,買本旅遊雜誌回來看看,而且想去哪就看到那哪。

隔天老公下班回家,看著正在看電視的老婆問 : 晚餐吃啥?老婆遞了一本食譜說 : 看看吧!想吃什麼這裡都有。


4、甲女:我先生很精於投資。

乙女:我先生也是。

甲女:他第一次買股票就賺大錢。而且是用十萬元贏到三百萬元,現在我非常崇拜他。

乙女:我丈夫更厲害!他才繳一次人壽保險的錢,馬上就贏回了三千萬元,現在我每天都拜他。


5、一個公車司機和一個牧師,同一天往生,上帝判了牧師下地獄、司機上天堂。

牧師非常不滿,舉手抗議說 : 上帝! 祢老糊塗了吧?我每天都在為祢傳道呢!而那個司機可都是在飆車耶!

上帝淡淡的說 : 牧師,你雖然每天很認真傳道,可是大家都在下面睡覺;而司機雖然天天飆車,但是所有乘客都在祈禱!

等待夜歸乘客的司機

 彰化縣芳苑國中國三、歐姓同學,為了參加會考,周一到周五,都會留在學校,參加晚自習。

因為,學校都會為家境不寬裕、沒錢補習的學生,舉辦晚自習,也有老師,會留校關心、指導。


國三這一年,歐同學都是晚自習到晚上8點多,再走路到「芳苑鄉公所站」搭車;

在這裡,歐同學很幸運地,都能夠趕上8點半左右、最後一班員林客運的車,也在黑夜中,坐在車上,平安地,回到二林鎮的家中。


在晚上,從芳苑鄉公所站上車、搭最後一班車的乘客很少,歐同學幾乎是「唯一的乘客」。

而上天總是那麼眷顧他,當他結束晚自習、走到「鄉公所站」時,都是那麼剛好,都能順利趕上員林客運的末班車。


四月下旬某一天,歐同學因病、請病假,沒有到校。

隔天,歐同學到校時,學務主任告知他~~

昨晚,員林客運司機在「鄉公所站」,把車停在路邊、一直等候他上車;可是,卻久久等不到歐同學⋯⋯

司機怕這同學,是否發生了什麼意外,就聯絡學校;後來,才知道歐同學「請病假」,沒來學校上課。


天哪,歐同學一聽,才恍然大悟⋯⋯

原來,他每天晚上、結束晚自習,背著書包、走路到「鄉公所站」,都能「剛好趕上車」,都是因為~~司機楊文對知道,這是最後一班車,在芳苑海邊、偏鄉唸書的這個孩子,不能錯過,否則,他就回不了家⋯⋯


所以,楊司機,總是默默地將客運車,臨停在路邊,靜靜等候、守候、守護,也多停個幾分鐘,從來不急躁、不生氣、不催促⋯⋯

直到看到歐同學,背著書包走上車,再轉動方向盤、開車往二林的方向駛去⋯⋯


如今,歐同學以第一志願,被錄取「中正預校」,就要畢業、離開芳苑國中了。


歐同學特別在畢業前夕,製作寫了「感謝卡」,也在黃天助校長的陪同下,前往二林的客運總站,贈送給司機楊文對先生。


歐同學在感謝卡中寫道:「從來沒遇到像您一樣的司機,願意等乘客,因為很多司機不會等人⋯⋯

謝謝您願意等我,長大後,我也要像您一樣,把這份愛與關懷,傳播下去⋯⋯」


司機,楊文對先生,是芳苑人。他說,自己也有一對兒女,每天搭公車到外地求學,他身為人父,心中感同身受。


楊司機為人低調、不願張揚善行;而芳苑國中黃校長說,楊文對司機,一直用~~「爸爸對待自己孩子的心情,用愛心與耐心來等待、守護著夜歸的學生,令人敬佩、感動。」


這幾天,很多學校都在舉辦畢業典禮。

我在想,歐同學可能不久後,就要畢業了,不會再搭乘「芳苑回到二林」的客運末班車;

而,或許,「鄉公所站」、在黑夜8點半的末班車,也可能沒有國中學生會再上車、前往二林⋯⋯


然而,楊文對司機的「熱心、耐心、愛心與溫馨」,卻溫暖了我們這個冷漠、也經常衝突的社會⋯⋯


此時,我想起~~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能將心比心、肯用愛心為他人著想的人,是社會上的第一等人、令人敬佩。」


「他不是我的父親,卻像父親一樣守護我回家。」

「你等我,不是因為我重要,而是因為你有愛。」 

這篇文章看的我熱淚滿眶。不能讓這個好人被埋沒,請轉發出去。


             

Monday, July 14, 2025

種田


有一個農夫,他有一塊貧瘠的農田。

他抱怨著:「如果上帝讓我來控制天氣,一切的事情都會變得更好,因為祂很顯然的不是很懂得農作物需要的天氣。」

上帝對他說:「我會給你一年的時間讓你控制天氣,你想要有什麼天氣,就可以有什麼天氣。」

這個可憐的人非常高興,馬上試著說:「我現在要晴天。」

然後太陽就出來了。

後來他又說:「下雨吧!」然後就下雨了。

這一整年他就這樣先讓陽光出現,然後再下雨。

種子越長越大,看著農作物的成長變成了一種快樂。

他很得意的想:「現在上帝看到我的收成可以了解如何控制天氣了吧!」

這些農作物從來沒有那麼大、那麼綠、顏色綠得那麼深。

終於,豐收的時候到了。

農夫帶著他的鐮刀去收割小麥,但是他的心沉到了谷底…….

因為植物的莖上面什麼果實都沒有。

上帝問他:「你的農作物怎樣啦?」

這個人開始抱怨:「很慘,我的主啊,非常慘!」

「但是你不是如願以償控制了天氣嗎?」

「你想要的東西不是都變得很好嗎?」

「當然!這那就是我困惑的地方,我得到了我想要的雨水與陽光,但是還是沒有收成。」

然後上帝對他說:「但是你從來沒有要求風、暴雨、冰雪以及每一件會淨化空氣,讓根更堅硬、更有抵抗力的東西,那就是農作物長不出果實的理由。」

只有經歷挑戰才可能有生命果實。

當你擁有:好天氣與壞天氣、喜悅與痛苦、冬天與夏天、沮喪與快樂、不適與舒服,你才有生命的整個過程,你才知道從各種角度來看事情。

不要因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而沮喪,因為你原本可能碰到的狀況或許更糟。

不要因為數學考不好而傷心,因為當你學會這個題型的應用,正式會考的時候,你就會比其他人更有優勢!

不要因為分手而一蹶不振,因為更好更適合你的另一半,也正經歷生命的成長在前方要與你相遇。

不要因為這個案子被競爭對手拿走而喪志,因為你覺習到的功課,可以幫助你拿到下一個更好的訂單。

當大家都說不好,講負面的話語時,你能看到整件事情的優點與積極的一面了嗎?

凡事用正面的眼光來看事情,你就更能經歷到生命成長的喜悅!

帖撒羅尼迦前書 5:16-18

要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

Thursday, July 10, 2025

抵佳(台語)—在這裏


「抵佳(台語)」一場穿越生命與親情的畢業演講——寫給2025年畢業生的三個叮嚀


前言


2025年夏天,美國斯坦福醫學院(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畢業典禮現場座無虛席。畢業生與家人們滿懷期待地迎接這場畢業盛典,然而,真正讓現場所有人動容、落淚的,不是掌聲與證書,而是一位癌末醫師對生命的最後告白——來自 Dr. Bryant Lin 的畢業演講,一場寫滿勇氣、智慧與愛的告別之作。


一、從台裔子弟到斯坦福教授:病中開講的勇士


Dr. Bryant Lin 是台美第二代,來自台灣移民家庭,母親是台灣人,父親是早年來美的醫護人員。他不僅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心臟病專家,也是斯坦福醫學院備受敬重的臨床教授。

然而,命運總在最無預警的時刻展開劇情轉折——就在去年(2024),他被診斷罹患第四期肺癌,儘管他從不抽菸、不飲酒。


在面對生命末期的劇變中,他並未選擇封閉或隱退,而是開設了一門課程《From Diagnosis to Dialogue》,讓學生與他一同面對病痛的真實、醫療的限制與人性的掙扎,堅守「教到最後一口氣」的承諾。


二、最感人的畢業嘉賓演講:三句話,抵過千言萬語


今年的畢業典禮,校方特別邀請 Dr. Lin 擔任主講嘉賓。這場看似平凡卻意義非凡的演講,在最後五分鐘走入了歷史的篇章。他的聲音溫柔、眼神堅定,開口只說了三句建言,卻震撼人心:


1. Be Curious.(保持好奇)

永遠不要停止追問。探索世界的本質、病痛的根源、人類行為的脈絡。醫學不是答案,是永遠的提問。


2. Be Creative.(勇於創新)

創意是醫療的突破口,也是人生的重啟鍵。在看似無解的時刻,創造就是希望。


3. Be Kind.(始終善良)

善良並非軟弱,而是力量。即使在絕境,對別人溫柔以對,自己也將得到療癒。


他用極簡而深刻的三個建言,讓畢業生明白:知識固然重要,但塑造未來的,往往是人格的力量。


三、最催淚的時刻:母語與母親的擁抱


就在演講尾聲,Dr. Lin 輕輕地邀請他的母親上台。這位身影略顯佝僂、神情稍微失智的台灣母親,手牽著兒子,默默站在他身旁。


他對著她,深情地說出一句台語:「抵佳(tī kah)」——意思是「到這裡了,謝謝妳。」


全場靜默幾秒後,淚水如洪水般湧出。這句話不只是對母親的感謝,也是對過去生命的總結:從童年求學、醫學生涯、教學使命,到面對癌症的勇氣,這一切的支撐都來自母親的無私與成全。


一位學生在X平台寫下:「我永遠忘不了那句台語,是一種跨越語言與文化的深情。」這一刻,亞洲文化與美國教育,在情感的橋樑上融為一體。


四、生命的重量:活著,就是最深的教育


Dr. Lin 並未用太多醫學術語,也未談理論或成就。他談的是人生最根本的事:時間、家人、良知與選擇。他強調:「人會忘記你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但他們永遠記得你讓他們感受到什麼。」這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生命的遺囑。


而他,正用自己的病痛與餘生,活成一部開放式教材,邀請畢業生走進真實的醫療現場,成為擁有溫度與深度的醫者。


五、我們能給世界什麼?


Dr. Lin 的人生,是對一句話最深刻的註解:「不是世界需要更多成功者,而是需要更多有良知的人。」在醫學界之外,他提醒我們:科技與人工智慧固然強大,但人心與善念,才是社會真正的支柱。


「Be Curious, Be Creative, Be Kind」這三個方向,不僅是醫學生的準則,也是所有年輕人在動盪未來中堅持本心的指南針。


結語:「抵佳」—抵達感恩的地方


「抵佳」是一種生命的終點,也是一種精神的原點。


我們都將走向屬於自己的「抵佳」,而在那裡,我們會發現,一路以來最重要的,不是成績、不是職位、也不是名聲,而是:你曾真心去問、勇敢去創、用愛去待人。


謝謝 Dr. Bryant Lin,為這個世界寫下了不朽的醫者篇章,也為2025年畢業生送上最有重量的臨別贈言。


Wednesday, July 9, 2025

猜四個字

季首

氣流

去 花草

天水  


解答:春風化雨


醫生的愛心

 很多年以前,一位印度籍內科醫師告訴我這個故事:


在印度看病,病人必須付處方的費用。只有政府僱用的公務人員可以退費,一般的民眾和勞工,只能自掏腰包。

剛畢業那一年 ,我在公立醫院服務 。某天上午門診時,一位病患得了泌尿道感染。我開了一張抗生素處方給他。

5個小時之後,我門診結束正要到販賣部吃飯,經過候診區時,發現那個病人和他的太太和小孩,竟然還留在醫院。 他們的眼神中帶著一種無奈的等待,徬彿時間在他們身上靜止了。


我好奇地問他們:

“ 為什麼還在這兒?吃飯了沒? ”


病人搖搖頭說:

“ 外面太陽很大,天氣很熱 。我們沒有鞋子穿, 踩在地上走,腳底會燙傷。等太陽下山了,我們再去買藥,然後回家。”


我這才發現,我給他開的抗生素太貴了,病人根本付不起,但他不好意思對我說。


那筆錢原本可以用來吃一頓飯,或者給孩子買一雙鞋。我很懊悔,原本可以開同樣效力,但便宜一點的藥的。


我靈機一動 ,要他們等一等,我把處方箋拿到附近一家「慈善藥局」 (一種收集病人剩藥,供窮苦人家緊急使用的戰備藥庫),為病人辦理免費領藥。 

我花了近兩個小時填寫表格、核對藥品,還得說服藥局人員優先處理這位病人的需求,中飯早已忘了吃,但我毫不在意。

當我終於將藥交到病人手中,看著他妻子眼中的淚光和孩子怯生生的笑容,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


爾後看診,我總會先詢問病人的診療費可不可以退,才開立處方。口袋裏也總是塞一些「慈善藥局」的手冊和地址清單,以備不時之需。 


還有,我會注意病人是不是光著腳Y走進來。


十六年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幫到病人,讓他們看病時可以不用擔心:他們的下一餐在哪裏?他們的腳會不會燙傷?

十六年來,我難忘這昂貴的教訓 ,一幅畫面在我的腦海不時浮現:


日正當中的那一天,那一個病人,和他的妻子兒女們,坐在醫院的候診區,什麼藥也沒領 ,等待太陽下山。


那天的太陽依舊熾烈,但我開始學會了低頭看見病人的腳,也試著成為那片遮陽的雲,並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當醫生。


圖文:林思偕

王永慶的二房夫人楊嬌的故事

 1975 年,台灣首富的妻子楊嬌,因受不了丈夫出軌,毅然放棄豪門生活,帶著 3000 塊路費私逃,只身前往美國打工。


當她拖著行李箱走出台北松山機場時,身后是媒體閃光燈的追逐,身前是紐約肯尼迪機場陌生的霓虹。


有人在報紙上嘲笑這個 51 歲的女人 “身在福中不知福”,卻沒人看見她藏在袖口的手,正緊緊攥著一張女兒王雪紅大學宿舍的地址 —— 那是她用半世豪門生活換來的,第一份屬于自己的地圖。


1924 年生于嘉義貧家的楊嬌,十九歲時在米店扛麻袋的背影,被前來批貨的王永慶看進眼底。


彼時的王永慶剛從磚窯廠破產的陰影中爬起,穿著打補丁的藍布衫,卻在楊嬌養父母救他于山洪后,執意用婚約報恩。


婚后第三年,當郭月蘭帶著婚書找上門時,楊嬌正在廚房給懷孕的自己煮紅糖水,聽著王永慶 “家中已有正妻” 的解釋,她把瓷勺放進鍋里,水面蕩開的漣漪里,映著自己突然蒼白的臉。


作為二房太太的歲月,楊嬌把賬本算得比台塑的塑膠原料還精細。王永慶在外面跑木材生意,她在台北老屋里帶著五個孩子,用煤爐燉出的排骨湯,總能讓深夜回家的丈夫吃出淚來。


1957 年台塑集團成立那天,她在慶功宴后廚切著冷盤,聽見前廳傳來王永慶與舞女李寶珠的笑聲,手里的菜刀 “哐當” 掉在案板上 。


那個曾在米店對她許諾 “共患難” 的男人,正把鑲鉆的手鐲套在別人手腕上。


1975 年的台北陽明山官邸,懷孕七月的楊嬌摸著腹部,聽著王永慶坐在沙發上抽煙:“寶珠問了,若真愛她,為何你還會懷孕?”


 窗外的雨打在芭蕉葉上,她突然想起三十年前米店外的暴雨,王永慶也是這樣站在屋檐下,說 “娶你是這輩子最對的事”。


此刻她扶著腰站起來,羊水順著腿縫往下淌,卻只冷冷回了句:“那你問她,真愛你,為何要管我生不生孩子?”


王文祥出生后的第十天,楊嬌把嬰兒奶粉裝進帆布包,在王永慶的皮箱里發現了李寶珠的蕾絲睡衣。


她沒哭沒鬧,只給在美國留學的王雪紅發了封電報,然后從抽屜里拿出攢了十年的 3000 美元 —— 那是她偷偷賣掉陪嫁金鐲換來的。


飛機起飛時,她看著台北的燈火漸成星點,想起上次坐飛機還是隨王永慶去日本考察,那時她戴著珍珠項鏈,如今脖子上只有根紅繩系著的平安符。


紐約皇后區的清晨,楊嬌系著圍裙在唐人街擺煎餅攤,油煙熏得她眼淚直流。隔壁水果攤的福建阿婆總說:“你這手藝比我女兒還差。” 


她笑笑不說話,心里記著王永慶最愛吃她做的韭菜盒子。白天在中餐館洗盤子,晚上抱著王文祥在夜校學英語,課本邊角全是孩子的口水印。


有次王雪紅來看她,發現母親的手指被清潔劑泡得發白,卻還在給客人打包時多塞個茶葉蛋:“出門在外,吃飽才不想家。”


王永慶帶著整箱金條來紐約求和的那天,楊嬌正在教會幫忙熨燙桌布。他把存折拍在桌上:“回來吧,孩子們不能沒有媽。” 


她放下熨斗,看著這個頭發花白的男人:“孩子們需要的是有尊嚴的媽,不是在三房面前忍氣吞聲的擺設。” 


陽光透過教堂彩繪玻璃,在存折上投下斑斕的光,像極了當年台塑慶功宴上晃眼的水晶燈,只是此刻她眼里沒有羨慕,只有洗得發白的圍裙上,沾著的面粉和母愛。


1997 年,王雪紅在硅谷車庫創立 HTC 時,啟動資金是楊嬌賣掉紐約公寓的錢。“媽,這錢您留著養老。” 


楊嬌把支票塞進女兒手里:“當年我帶 3000 塊闖美國,你至少有間車庫。” 


后來王雪紅成為台灣女首富,接受采訪時總說:“我媽的煎餅攤教會我,創業就像攤煎餅,火候到了自然會香。”


而王文洋在上海建宏仁集團時,辦公室掛著楊嬌的書法:“寧做荒野草,不做溫室花。”


2008 年王永慶的葬禮上,84 歲的楊嬌穿著素色旗袍,在李寶珠遞來的手帕前輕輕搖頭。


她走到靈前,把一束白菊放在棺木上,想起 1975 年那個雨夜,她也是這樣把嬰兒毯蓋在王文祥身上。


媒體鏡頭捕捉到她嘴角的平靜,卻不知道她衣兜里裝著張泛黃的紙條,上面是王永慶年輕時寫的:“等有錢了,給你買全台北最大的米店。”


紐約皇后區的煎餅攤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楊嬌晚年常去的社區圖書館。


她總在傳記區停留,看那些關于女性獨立的故事,老花鏡滑到鼻尖也不在意。


2011 年她去世時,遺囑里沒有巨額遺產,只有給五個孩子的信:“媽媽沒給你們留下金山銀山,但給了你們走路帶風的勇氣。” 


如今 HTC 的展廳里,在最新款手機旁,總放著張老照片 ——1975 年的紐約街頭,一位母親背著孩子,在煎餅攤前笑得比陽光還亮。

Tuesday, July 8, 2025

Lauren Sánchez 羅倫桑切斯

 轉載:

Lauren Sánchez 羅倫桑切斯


她真的是地表最強小三代表,活到55歲了還嫁給了世界首富。


而且她三次結婚,有三個孩子。


光這些資訊,就可以知道她真的不簡單的女人,所以我還是寫了這篇文章。


但是,先聲明,我還是沒有鼓勵當小三這件事。


2011年,她41歲,考取直升機執照。


2016年,她46歲,創立航空攝影公司(Black Ops Aviation)。

2020年,認識貝佐斯後,又創製作團隊ChasingShadows


今年2月,她還去參加太空旅行,平安返回地球,貝佐斯開心的拿著🍰來迎接他,她受訪的時候抱著貝佐斯說「我就要結婚了,不回地球就太可惜了」。


我看了很多她的照片,大多都是和貝佐斯黏在一起,而且兩個人笑容滿面。


說實在的,她和我們心目中的典型美女有非常多的差距,明顯不自然的整形的面貌,粗壯的腿部線條(她很積極健身),都會讓人覺得貝佐斯眼光獨特,但是如果仔細探究她的一切,會發現女人的魅力真的不是只有靠外貌而已。


我曾經看過她上節目還有訪問名人的片段,她總是充滿笑容和活力,而且全身散發一種「老娘超強,沒有要被任何人掌握」的氣質。連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都很害羞的在被她訪問。


出身於新墨西哥州窮困的家庭,但她還是一路走到了世界首富的身邊,只不過,不太有人看得出來她過往經歷過生命的折磨,是因為她總是不抱怨、不妥協、最重要的不願意服輸。


不靠北前夫,離婚就再結婚,而且越嫁越好。


她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男人身上,始終保持自己優秀,婚姻不行,就斷捨離,斬立決,不浪費自己一點點寶貴的生命自怨自艾,其實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堅毅的內核,也是很多成功男性慕強的特質。


貝佐斯其實就是個宅男,但是被桑切斯帶著上山下海,運動健身,改變時尚穿搭,甚至因為貝佐斯曾經發生過空難倖存,但是都還願意坐桑切斯駕駛的飛機,一起飛入雲霄,我看了很多貝佐斯的照片,他笑的就是幸福洋溢,跟班艾佛列克在翹臀珍身邊的的眼神空洞,非常不一樣。


她與前夫 Patrick Whitesell 育有兩子一女,與 貝佐斯的前妻MacKenzie Scott 的四個孩子相處融洽。桑切斯也會花時間與 貝佐斯的孩子建立關係,組織家庭旅行與活動,這種溫暖與包容讓貝佐斯感受到家的歸屬。


桑切斯其實不管是婚姻或是職涯都充滿爭議,但是她總是自信果敢,每一次爭議都成為她的大跳板,一直跳到貝佐斯身邊,讓貝佐斯2023年就求婚,大眾一直猜一定辦不成的婚禮,在昨天義大利威尼斯也辦完了,貝佐斯還豪擲幾億讓桑切斯去太空旅行後再浪漫的水都婚禮。


我覺得從這個地表最強小三身上,你們可以看到她五十五歲但是總穿的跟二十五歲一樣,她並沒有被自己的實際年齡給拘束,而且出席公開場合,她的車頭燈就是硬挺挺的兩顆大方展現,眼睛對宅男貝佐斯總是充滿迷戀和微笑,甚至會在社群寫文章大方示愛貝佐斯。


從2018年就當小三很沒道德,充滿負面評論,但是她選擇低調不正面回應,一直到雙方都把各自婚姻關係結束後才又高調出現在螢光幕面前。


貝佐斯為了她願意付出高額財產分配(380億美金大概是一兆兩億多台幣)的代價結束婚姻。


撇除當小三這件事,我認為其實桑切斯也真正有我們女人該學習的地方。


對生命與伴侶總是充滿熱情奔放投與高度的情緒價值


對自己總是充滿自信與自律。


最後,請活久一點,


一個女人活到五十五歲都可以嫁給世界首富了,妳還在埋怨自己或是前夫什麼呢?


Thursday, July 3, 2025

睡眠的重要

有空檔就睡;充足睡眠才是預防失智,才是延長生命的秘密…有鑑於林芳郁 醫師/院長失智的自我警惕 … 以下為轉傳內容…=〉

 

最近,我被一本書完全迷住了。日以繼夜,終於看完了。這本書的名字是《Why We Sleep》,今天,就給各位介紹一下書裡的精彩觀點。


《Why We Sleep》的作者是一位名叫Matthew Waler的睡眠學專家,曾是哈佛醫學院教授,現在是伯克萊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教授。


書的一開頭有這樣一段: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個可以讓你延長生命的革命性的秘方。

它能提高你的記憶力,增加你的魅力;

讓你保持苗條,降低食慾;

保護你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

不讓你感冒和傷風;

降低你心臟病、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的風險。

你會感覺更快樂,不抑鬱,不緊張。你有興趣嗎?


Walker教授說:這個可以包治百病的良方,就是「睡眠」。


說起睡眠,我和我身邊很多人都為其煩惱,看了這本書,才明白晚上睡不好帶來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白天的疲倦,而是非常可怕的智力低下、生理疾病、心理障礙、性格缺陷,甚至有生命危險。


並且這些結論都不是憑空臆造,而是經過二十多年無數例的科學試驗得出的。以下分享一些觀點,與大家共勉


01

睡眠裡面最重要的是NREM(不眨眼的深睡,主要功能是提高體質和免疫力)和REM(快速動眼的做夢睡眠,主要功能是提高大腦功能),這兩樣決定了睡眠質量。


也可以說,睡覺愛做夢的孩子聰明!


02

只要一個晚上睡眠低於5小時,體內專門對付癌細胞的免疫Natural Killer細胞就會減少70%!


所以睡眠不足的人容易患腸癌、前列腺癌或乳癌(也許現代人得癌症的比例增加,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活得更久了)。


03

睡眠不足會加速癌細胞的增長。同樣患腫瘤的小鼠,睡眠不足的,腫瘤增大速度快很多倍。


難怪,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睡眠不足視為致癌因素。


04

睡眠比飲食和運動更重要。


如果剝奪一個人睡眠、或食物、或運動24小時,睡眠傷害最大。


05

每晚睡少於6小時的45歲以上的人,比睡7-8小時的人得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概率高200%。


06

睡眠不足會變傻(因為REM不足影響腦細胞健康),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柴栔爾夫人和雷根總統都是號稱自己每天只睡4-5小時的,最後都得了老年痴呆症。


Walker預言:下一個痴呆症患者也許就是川普總統。


07

如果連續19小時不睡覺,人的腦力和體力狀態和醉酒是一樣的。


所以很多國家警察採用的無痕跡逼供的方法就是:不給犯人睡覺。


超過40小時不睡覺的犯人,基本上叫他簽什麼字就簽什麼字,不求自由,只求睡覺。


08

喝咖啡是相當於在服用讓自己睡眠不足的藥物。


如果已經上癮,必須喝咖啡,那麼只能在下午1點前喝。


09

酒精不但不幫助睡眠,而且影響睡眠。


酒精(哪怕只有一點點)會扼殺REM睡眠,讓我們不會做夢。


不做夢(沒有REM的睡眠)嚴重影響智商;


10

我們晚上睡不好一部分原因是中央空調供應的恆溫環境,違背睡眠需要的自然規律。


11

鬧鐘影響心臟健康。


特別是那種每隔五分鐘就會叫一次的Snooze功能鬧鐘,讓心臟在短時間內受到3-4次壓力,長期持續對心血管的影響很大。


12

睡眠不足影響性功能。


每晚睡眠低於5小時的男人,比睡眠超過8小時的男人,睪丸明顯小很多,血液中睪固酮濃度降到十年後水準。


女性缺乏睡眠則容易不孕或流產。


13

睡眠不足容易長胖。


因為睡眠不足降低跟飽腹有關的荷爾蒙Leptin,提高跟飢餓有關的荷爾蒙ghrelin。


14

如果工作日睡眠不足,即使週末再怎麼多睡,也是補救不了的。


15

每一個致死的重大疾病,幾乎都和缺乏睡眠有關。


而如果能讓病人好好睡一覺,很多健康問題都可以改善或解決。


日出、日落 在臺灣 (Sunrise, Sunset),真的是美! 這是有中文字幕的,讓人倍加

傷感歲月的飛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EyrnKJP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