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3, 2020

麻煩與被麻煩

 今天無意中看到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話,深有感觸。


當孩子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己長大成人遠離你了;當父母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已不在人世了;當愛人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已去麻煩別人了;當朋友已經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已經有隔閡了。


人其實就是生活在互相麻煩之中,在麻煩之中解決事情,在事情之中解決麻煩,在麻煩與被麻煩中加深感情,體現價值,這就是生活。


所以說要珍惜身邊麻煩你的人,也感謝我曾經麻煩過的人。


~~~~取自網路文章

Friday, August 21, 2020

心理因素

 我們都叫她「古錐的」,她身材驕小玲瓏,短直的頭髮,兩個大眼珠,笑起來有深深的洒渦,真是甜美可愛。但是她雖然參加許多社區活動,卻很安靜,很少說話。兩年前吧?她的頭開始向左邊低垂,最後垂到肩膀上,無法再轉回,看了許多骨科醫師、神經內、外科醫生都沒有發現有什麼問題,最後經人介紹去看心理醫生,才知道她心內埋有很多委屈和憤怒,她,把頭別開,下意識裏拒絕再和人說話,⋯⋯家人、朋友、親戚。經過一年多的心理治療終於恢復正常,使頭部回到原位。


一位自柬埔塞移民到美國的女士,眼睛健康正常卻看不見東西,都要由別人攙扶。經家庭醫師介紹去看心理治療師,十幾次深談之下,終於找到關鍵。原來她的家在柬國內戰期間被叛軍闖入,,兒子在她眼前被槍殺,女兒被姦殺,那慘無人性的暴行無法從她的腦中洗去,她下意識用「瞎」來逃避,來保護自己不至於瘋狂,這個毒根被發現挖掘出來之後,她已經可以慢慢恢復視力了。


一位韓國朋友在紐約開洗衣店,被一歹徒以利刀夾頸,要脅財物,雖然後來保全性命,但是從此不能說話,成了啞巴。


有些事情、疾病若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去診治時,不妨試試心理治療。

德蕾莎修女

  再過幾天(8月21日星期五)就是德蕾莎修女的生日,分享她真實感人的故事~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貴為美國前第一夫人、柯林頓總統之妻)說過:【我幫德蕾莎修女提鞋都不配】。


  德蕾莎修女生於1910年8月26日,12歲時,她立志當修女。19歲時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


  德蕾莎修女18歲就來到印度,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那裡。1952年夏,為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台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喂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


  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愛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稣愛你,他在天上等你……。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獎台。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台下坐著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台下立刻鴉雀無聲。


  “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藉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德蕾莎修女這樣說。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


  當她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主席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15000人吃一天。”宴會被取消了,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錢不值。


  從1928年德蕾莎修女隻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過了13.9萬人,分布於全世界。她的同工沒有任何待遇,甚至連證件都沒有,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犧牲和奉獻。  


  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稣像、3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僅在1960年一年內,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


  但是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裡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上: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在她那裡服務的有銀行家、大企業家、政治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州州長……。  


  在台灣曾擔任過大學校長的李家同也千裡迢迢去那裡,做了他一輩子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喂水喂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著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


  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說戰區裡的婦女兒童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有辦法。”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立刻停火,當她把戰區裡的婦女兒童帶出後,兩邊又打起來了。  


  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消息贊歎道: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之前,聯合國曾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之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可見德蕾莎的人格魅力。德蕾莎在印度逝世後,她的祖國塞爾維亞希望她能回國歸葬,印度總理特意為此打電話給塞爾維亞領導人,讓她安葬在印度,後來塞爾維亞同意把她安葬在印度。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視作“失去了母親”。印度總理說: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徵,她抹去了千千萬萬人苦難的眼淚,她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榮譽。  


  印度為德蕾莎舉行了國葬。出殡那天,她身上覆蓋的是印度國旗,就在她的遺體被12個印度人抬起來時,在場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當時的印度總理。遺體抬過大街時,大街兩旁大樓上的印度人全下樓來,跪在地上,向這位愛的天使表達最高的敬意。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條: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純粹的心靈,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屬性和人性的存在,她是全世界所有愛與美的化身!她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至誠祈禱,願我們有一天能像她一樣的慈悲與慷慨!願我們終有一天能像她一樣,為他人貢獻我們全部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在此誠邀你,我的朋友,請將這個偉大的靈魂介紹給你身邊善良正直的人,相信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將帶給他巨大的精神力量,生命從此不同。

Tuesday, August 18, 2020

天黑得很慢

        【天黑得很慢】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最近出版最新長篇小說,敏感關切老齡化社會龐大人群的湧動,以及他們複雜隱曲的心境。            

        文中寫道:....許多老人說來什麼都懂,其實他們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並沒有做好面對老年這一段路的準備。   

        人從60歲進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來,這段時間裡有些風景應該被記住。記住了,就會心中有數,不會慌張。   

        第一種風景,是陪伴身邊的人越來越少。父輩、祖輩的親人大都已離你而去;同輩多已自顧不暇;晚輩都有自己的事情忙碌,即便妻子或丈夫也有可能提前撤走,陪伴你的,只有空蕩蕩的日子。你必須學會獨自生活和品嚐與面對孤獨。   

        第二種風景,是社會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小。不管以前事業曾怎樣輝煌,人如何有名氣,衰老都會讓你變成普通老頭和老太太,聚光燈不再照著,你得學會安靜地呆在一角,去欣賞後來者的熱鬧和風光,而不能且需要克服忌妒和抱怨作祟。       

        第三種風景,是前行路上險情不斷。骨折、心腦血管堵塞、腦萎縮、癌症等,都可能來拜訪你,想不接待都不行。你得學會與疾病共處,帶病生活,視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無一點疾病的安穩日子。保持良好心態,適當的運動,是你的任務,你得勉勵自己不斷努力。   

        第四種風景,是準備到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狀態。母親最初把我們帶來人世,是在床上;經過一生艱難曲折的奮鬥,最終還要回到人生原點———床,去接受別人的照料。所不同的是,我們來時有母親照料,我們準備走時,不一定有親人照料。即使有親人,有的也遠不如母親。更多的可能是面帶微笑心裡厭煩的無親無故的護理人員。你得低調,甚至你得感恩。        

        第五種風景,是沿途的騙子很多。很多騙子都知道老人們口袋裡有些積蓄,於是想盡辦法要把錢騙走,打電話、發簡訊、來郵件,試吃、試用、試聽,快富法、延壽品、開光式,總之,一心想把錢掏空。對此得提高警惕,捂緊錢包,別輕易上當,把錢花在刀刃上。       

     第六種風景,就是要善待你的老伴,說話處處要溫柔體貼,多關心對方,特別是你的丈夫,他是你人生的最後一筆存款,年過60歲了,指望兒女不行,孩子有自己的家庭,最後還是老夫妻相依為命。這把年紀了誰也不會再變心,只有怕失去對方。   天黑之前,人生最後一段路途的光線會逐漸變暗且越來越暗,自然增加了難走的程度。因此,60歲以後更要看透人生,盡情珍惜、享受人生,不要再去包纜社會、包攬子孫的鎖事。更不要自以為是,以老賣老,說起話來居高臨下,既傷人,又傷自己。人老了更要懂得尊重。同時,更要理解、看淡這最後的日子,做些心理準備,道法自然,泰然處之!

      【天黑得很慢】把老年人的人生的晚景說得非常透徹,句句擲地有聲,說到老人的心坎裡了!請大家轉發給自己的老同學、老同亊、老戰友,共同安排好人生的最後一站

Monday, August 17, 2020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資料來源  許國泰醫師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摸著球桿

即使沒有球打

憑空轉身揮出

默想著Draw的弧線

也能讓你感覺到幸福

這也算是

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一種「享受」嗎?

沒錯,是的!


因為打球,開始學會觀察對手

因為打球,開始學會對準要害

因為打球,開始學會避重就輕

因為打球,開始學會保持節奏

因為打球,我們學會永不放棄

………

高爾夫球改變了你的生活態度

當你愛上打高爾夫球的時候

你得到的不僅僅是快樂!

有一種「療癒」叫打球。

雖然打球不能解決生活中種種問題

卻能快速忘卻煩惱!


一個球場 天人合一

一個球場就足夠忘記時間

一個球場人生的運籌帷幄 了然於心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一個霸氣的發球

一個精準的短切

一個詭異莫測的Par on 

可以讓我們高興一整天!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Back spin的旋轉速度那麼迷人

每個熱愛高爾夫球的人從剛愛上高爾夫球那一刻就夢想不斷超越自己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有一種熱愛叫「著迷」。

為高爾夫球比賽拼命

為技術提高瘋狂練習。

你要戰勝的是你自己

從三輪車到破百

從破百到破90, 轉眼10 年過去了

然後破85 居然這麽困難

傳說中的單差點 居然花了20 年

獨孤九劍都練成了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一桿進洞的狂喜

要的不是技術 而是運氣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一瓶平淡無味的礦泉水

竟然可以這麼好喝

打球時喝的不只是酒

而是一種爽快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什麼是風雨無阻

跟老婆請了假 一定要出門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只需一場比賽

陌生人就能成為朋友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有一種友誼

叫「走,打球去,我等你」

而無論工作和學業多忙

最無法讓人拒絕的

就是:「走,打球去」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剛打完球就在期待下一場

還有一種等待叫喜悅


不打高爾夫球

你永遠不知道

有一種失望叫球場不能打喔

那種失望帶著意猶未盡

久久不願意收桿回家

Wednesday, August 12, 2020

生命、人生和幸福

生命,不是身體:而是心性。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經歷。

 幸福,不是狀態:而是感受。

Sunday, August 9, 2020

《疫境思維》


不埋怨不能外遊, 

只感恩昔日有機會探索世界;


不埋怨天天在家,

只感恩仍可在家,不在醫院;


不埋怨沒法飯聚,

只感恩廚房豐足,

沒有缺糧,樂在烹調;


不埋怨熱天帶口罩,只感恩口罩不難買,不用慌張排大隊;


不埋怨仍未有疫苗,

只感恩醫護盡心竭力,將病人放在心;


不埋怨確診激增, 

只感恩比對眾多城市,這裏的病人仍較少。


不埋怨生命無常,

只感恩聖靈在內,掌管我心;


不埋怨孤單寂寞,

只感恩獨處操練,耶穌基督常在身旁;


不埋怨災禍降臨,

只感恩雲上的天父,在嚴痠的日子,天天以彩霞印記,祂在這裡。


❤️今天收到這篇《疫境思維》

感恩有這個提醒

讓我們能更珍惜所有


大家共勉💪💪

Thursday, August 6, 2020

社會定律



1.本事定律
永遠不要讓你的脾氣比你現在的本事還大。

2.捷徑定律
大家都在走的捷徑,其實是最難的路。

3.成長定律
成長就是將你的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

4.錯誤定律
別人都不對,那可能就是自己的錯。

5.效果定律
在傷口上落淚和在傷口上撒鹽,效果是一樣的。

6.嫉妒定律
人們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的人飛黃騰達。

7.方圓定律
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圓,一個會傷人,一個會讓人遠離你,因此人要橢圓。

8.口水定律
當你紅得讓人流口水時,關於你的口水就會多起來。

9.利用定律
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沒用。

10.成就定律
如果你沒有成就,你就會因平庸而沒有朋友;如果你有了成就,你就會因卓越而失去朋友。

11.餡餅定律
當天上掉下餡餅的時候,小心地上也有個陷阱在等著你。

12.錯誤定律
人們日常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13.評價定律
不必好奇別人怎樣評價你,想想你是怎樣評價他的。

14.蔥蒜定律
太拿自己當根蔥的人,往往特別善於: 裝蒜。

15.流言定律
流言是寫在水上的字,注定不持久,但是又傳得飛快。

16.害怕定律
生手怕熟手,熟手怕高手,高手怕失手。

17.難過定律
為你的難過而快樂的,是敵人;為你的快樂而快樂的,是朋友;為你的難過而難過的,就是那些該放進心裡的人。

18.傻瓜定律
把人家都當傻瓜,那一定是自己傻到了家。

19.吃虧定律
只要你不認為自己吃了虧,別人也就一定沒佔著便宜。

20.風雨定律
愛情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淡;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風雨!

細讀三次,您就是社會學博士。

生命六忘

分享好文~
《生命六忘》

1.忘年
總有人問,一生中最好的年齡是什麼時候呢?

有人說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有人說是「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青春年華,也有人說是盡享天倫之樂,坐著搖椅慢慢聊的老年......似乎我們都在羨慕還未到來或者已經逝去的年齡。

其實,根本沒有最好的年齡。往事不可追,過去的日子不會重來;人生多坎坷,來日不一定可期,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

平時儘量少想自己的年齡,始終保持一顆「不老心」。衰老是自然規律,誰也逃不掉,也不能違背。但每天叨唸一遍,這只會讓你老得更快。

「年輕化」的心態,還能使免疫功能也跟著「年輕化」,讓人體各個器官都能協調穩定。

2.忘病
忘病不等於不積極治病,而是不要被疾病壓倒,更不能喪失戰勝疾病的意志。

據說,由精神心理因素導致的疾病佔80%以上。即使是癌症也存在自然消失的概率。然而奇蹟只可能發生在那些,精神沒有被疾病壓垮的人身上。

現代人越來越容易患各種各樣的病,是因為不注重健康嗎?

不是。太多人把精力花在養生上,但這種想法是單純地把身體看作一個機器,忘記了身、心靈一體。

3.忘形
有人說歲月不饒人,但就算上了年紀的人也不妨打扮得漂亮、瀟灑一些,別人看著有活力,自身感覺也舒心。消除「人老珠黃」的心態,日子才愜意,身心才健康。

你我都知變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變老的路上,有人活得疲憊,老氣橫秋;有人活得輕鬆,老得漂亮。

美麗,是一場長跑。它不屬於某個年齡階段,而是整個人生。

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六十歲活輕鬆,七八十歲就成無價之寶。

即使白髮蒼蒼,容顏遲暮,也要靜守靈魂深處的那份美好。

4.忘爭
到了一定年齡的人,早就沒了分別心,嫉妒心,日子從容從指尖劃過,不驚不擾,平淡如水。

人生短短一輩子,有什麼值得爭得呢?

和名利爭,慾望就會膨脹;和命爭,平添負累;和親人爭,得不償失。

和家人爭,只能讓生活多了瑣碎,少了寧靜;和朋友爭,只能讓感情越來越淡,漸漸疏離。

海明威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不要計較自己的付出與收穫。生活不簡單,儘量簡單過。

5.忘愁
生活中的很多憂愁,其實都是自己帶給自己的。

當自己抱怨自己錢不夠多的時候,想想那些躺在病床上不知來日幾何的病人,自己就會明白,健康就是最大的財富。

當自己為了一點點瑣事煩惱的時候,想想那些已經離開這些世界的靈魂,現在的我們還活著,還能夠感知人間的美好,這不就已經是最大的擁有了嗎?

錢財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煩惱憂愁終成往事,最後也只會一笑而過。

誰不是孤孤單單來,孑然一身走,這期間有限的生命裡,能取悅自己,為什麼要自尋煩惱呢。

6.忘氣
人生旅途,怎麼會沒有坎坎坷坷,如果自己耿耿於懷,常生悶氣或「怒髮衝冠」,那還有時間去享受美好嗎?

遇上爛人爛事,感慨兩句就行了,非得較那個勁,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不開心的時候,不如問問自己,為什麼不開心?是自己的錯還是別人的錯?

自己的錯改正就好,沒必要跟自己過不去,別人的錯與己無關,更沒必要浪費自己的精力。

這一輩子屬於自己的時間本就沒有多少,自己開心也是過,不開心也是過,那幹嘛不選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方式呢?

很多事沒必要想得太透徹,很多人沒必要看得太清楚。

做人,心要簡單點,人要糊塗點,生活就能更快樂點。                       

~~~~~摘自網路文章